8版:春蚕 | 上一版 下一版 |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宋家洲螺蛳角之谜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汪红兴 发布日期:2022-03-16 16:59:59 |
□休宁县石田中学 汪红兴 每个地方大概都会有奇特之处,让人捉摸不透,倍感神奇。
在我的家乡千年古镇休宁县溪口镇,就有一大怪。在该镇三面环水的风水宝地——宋家洲上有一大块地,有100多个平方,不知是从何年何代开始,那里堆积了大量的螺蛳壳,白花花的,到处都是,用锄头挖下去几十公分,也还是。随手抓起一把,都是螺蛳壳,这块地方人称螺蛳角。我小时候就经常去,白花花的螺蛳壳特别多,一堆堆的,到处都是,就觉得神奇,现在还是如此,至今仍是个谜。
这具体的成因是什么呢?
宋家洲是座三面环水的半岛,位于溪口镇和村率水与浙水南岸交汇处,天然形成的,像娃娃鱼状,山水形胜,南北走向,南高北低,长约1.5公里,宽约400米不等,总面积有500多亩,洲上主要以栽种茶叶为主,夹杂菜地,园中遍布各类树种,以乌桕较多。这洲上茶园是属于和村的。岛上原来有居民,最初为严姓,后大多为九姓渔民,来的时间较早,其中以宋姓较多,解放前还有五六户,解放后还有两户宋姓居民居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搬离,其中现年90岁的宋天玉老人,原来就住在洲上。
现今从溪口镇和村老街,跨过到宋家洲的漫水桥,河边左手沿着一条小路,绕到宋家洲的西面河岸,即可看到螺蛳角。在宋家洲西北角临率水河左岸,恰好与对岸的茶亭湾村相望,中间隔着磋潭。非常奇特的是,螺蛳角的这种螺蛳比较小,长长的尖嘴型,是典型的清水河螺。乡人清朝乾隆年间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汪由敦写过一首关于宋家洲的诗:“宋家洲外成蓝卖,乌密红唇碧玉螺。只有消寒夸腊味,盐鲜上市醉新醝。”诗中的碧玉螺其实指的就是这种河螺,这种螺蛳浸泡在水中,宛若碧玉一般。
宋家洲别处也有螺蛳壳,但都没有这一块这么集中密集。这种情形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具体多少年,并无确切记载,到底成因如何,谁也很难说得清楚。
最近,笔者特地走访了和村部分当地群众,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是自然形成说:和村村民王梅芳、曹树庭等人认为,因为此处恰好地处率水河在茶亭湾深潭处急转弯的地方,每年洪水泛滥,水漫至河边,泥沙俱下,洪水退却,螺蛳就被留下了,天一放晴,高温酷暑,这些螺蛳被暴晒,很快就会死亡,就变成了一堆堆白花花的螺蛳壳,一年又一年,无数次冲刷,从不短少,越积越多。而且螺蛳壳是有机钙化物,不易腐烂,这样就被长期保留下来了。
二是太平军堆积说:和村村民曹乃益、李志良等人说,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驻扎祁门,溪口地处休宁与祁门交界地带,这里是清军抵抗太平军入侵祁门的门户,太平军曾在溪口一带与清军对峙,进行长达十年之久的拉锯战,驻军有十多万,就有不少太平军居住在宋家洲上,当时粮食严重短缺,为了生存之计,许多太平军只得捡螺蛳维生,填饱肚子,吃完螺蛳,壳就甩在了这一块,久而久之,就造成这一块的螺蛳壳特别多。
第三种是洲上居民卖螺蛳所剩。据原住洲上现住和村师徒庙的90岁的宋天玉说,宋家洲的螺蛳壳多,他当年小时候看见就是这样情形的,具体成因,他也不是很清楚。只记得小时父母和他说过,他们宋家祖上都是打鱼为生的,收入是很不稳定的,有些季节是不能打鱼的,比如梅雨季节或者冬季。为了维持生活,洲上的居民不得不以捡螺蛳来维持生计,这种河螺比较小,没有田螺那么大,味道鲜美。出售时,必须要将里面的螺蛳肉挑出来卖,每次挑完螺蛳,壳就倒在那一块了,年长日久,那螺蛳壳自然就堆积如山了,这样子那里的螺蛳壳就显得特别多。
三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为这事我问过不少人,但都缺乏足够的定论。细分析,第一种说法,别的地方也有河水漫上的,为什么别的地方不多呢?第二种说法,太平军堆积说,太平军在附近征战很久,这是有事实依据的,现在和村还有太平军的坟,他们的活动范围很大,但为什么别的地方都没留下呢?第三种说法,也只是听说而已的,也缺乏足够的依据。
看来宋家洲螺蛳角之谜,至今依然未解,还有待各方继续考证。大自然就是这般神奇,还有许多未解之谜,而正是这些未解之谜引发了人们想前来一探究竟。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