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南风集》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2-03-07 10:37:59 |
亳州市第十八中学校刊《南风集》由校文学社社刊发展而成,每年印制一期,从2017年至今已印制四期。内容由最初的“诗篇”“文章天地”两个板块发展为如今的“诗意人生”“青年心声”“读创佳作”等八个板块,选入作品均为学校师生在各类作文比赛中的获奖佳作或者是在《安徽青年报》《亳州晚报》等报刊刊发的作品。作品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版面设计美观大方,已成为展示师生风采、承载校园文化的重要媒介。 亳州市第十八中学校刊
《南风集》
总有一种渴望——如此钟灵毓秀、美轮美奂的校园,需要你来赞美;总有一种呐喊——如此和谐奋进、至真至美的人性光辉,需要你来歌唱;总有一种期盼——如此阳光锦绣、充满希望的明天,需要你来展望。
《南风集》乘学校蓬勃发展之气势,彰师生砥砺前行之风采,显校园人文关怀之精髓,她将与我们一路相伴,共同见证我们历经的点点滴滴。
她是一扇窗口,学校的风貌、师生的风采,将在这里展现;她是一块阵地,善的思想、美的真谛,将在这里传播;她是一方沃土,你的梦想、你的追求,将在这里成长;她是一个舞台,你的智慧、你的才华,将在这里展示;她是一湾小溪,老师的希冀、学子的心声,将在这里流淌;她是一张照片,你的文字、你的身影,将在这里定格成永久的骄傲。
她将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记录十八中人辛勤耕耘的点滴,描绘学校健康成长的足迹;她将高歌“立德树人”的主旋律,滋润心灵,铸魂砺志。她将唱响师生的梦想和激情,见证师生的拼搏和执着。她将成为我们的精神乐园,记录下我们的心路历程,她打开的是一扇绿色的窗,播撒的是一片殷切的希望。
十八中馨香的沃土等待着我们一同耕耘、一同开拓、一同收获,一同写出春的希望、夏的蓬勃、秋的丰硕、冬的纯洁!祝《南风集》这株生机盎然、苍翠欲滴的幼苗茁壮成长、叶茂杆强! □亳州市第十八中学校长 吴 辉
如若星火燎原
□亳州市第十八中学高三(11)班 贾 硕
辅导教师 任相茹
夜里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披上外套起身走向窗前,看着满天繁星与远处城市的霓虹灯一同闪耀着,星光斑斓,灯火璀璨。恍然之间,我回到了一百年前。
那是一段并不安稳的日子,在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下,中国成为了列强的盘中餐。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全面失败让你们心寒,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让你们怒不可遏。于是,你们与同学、朋友一起,冲向大街,示威游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向世人喊出你们心中的愤慨与不甘。
大街上、小巷里、操场中,你们的身影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北洋政府门口,血红的“冤”字书写着你们内心的愤怒。你们冲向了卖国贼的家里,他们仓皇出逃,被你们逮个正着。最终,北洋政府迫不得已宣布罢免他们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巴黎和会条约上签字。
这是你们的胜利,是这场爱国主义运动的胜利,是那个世纪青年的胜利!
恍然之间,我来到了土地革命时期。那年你领导的秋收起义遇挫,你带着仅有的部队,为了国家命运艰难地战斗。你也在苦苦思索着,为何马克思主义不能在中国适用。最终,你带着部队来到深山老林。在那里,你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你就发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这是你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实完美结合的光辉典范。你看着前途一片大好的革命根据地,不由地说了一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你终于露出了宽慰的笑容,亦如这广阔版图上的红星般耀眼。抬眼看去的前方,仿佛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身影。
恍然之间,我回到了现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已然成为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GDP跃居世界第二,高铁里程世界第一……我们为了实现前辈的梦想,一步步脚踏实地,给前辈们献上了最好的宽慰,让中国骄傲地站在世界中心,看着岁月浮沉。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前辈们亲手把这重任交给了我们,我们也带着这份责任,砥砺前行。不放弃、不怕输,带着新世纪新青年的新一代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献出自己的力量。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会像一百年前的前辈们一样,愿为祖国,化身星火,燃出尊严。如若我们可燎原,定将这星火闪耀在世界之巅!在拼搏一生之后,看着这漫天的星火,才可对那些为了中华民族未来奋斗一生的前辈们自信地说一句:“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我们都是追梦人
□亳州市第十八中学高三(1)班 李小凤
辅导教师 马玉飞
新时代的号角在前方吹响,一声声催促着我们担起时代的重任。不可能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在历史的每一个节点,总有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我们正年轻,有无限可能,这是我们最坏的时代,也是我们最好的时代。
回首遥望,历史的硝烟散去,背后仍有些散不尽的东西。想当年五四书生豪举,他们穿着最朴素的校服,他们有着最火热的爱国热情。队伍浩浩荡荡,他们举着鲜红的旗帜,上书:“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他们正值年轻,正是生命最好的年华,又哪里不知道军阀的蛮横残暴、生命的可贵?但他们更知道中国外交的屈辱不能容忍!国家的主权不能退让!于是这群年轻人群起而声讨之,组织演讲队,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
他们都是追梦人,他们的梦里,一个美丽富强的新中国正冉冉升起。五四运动不仅仅是一起单纯的爱国运动,更是一场豪举、一次书生意气的盛放。是谁说“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我中华少年人,当如是!遥想五四当年,心中总会涌起澎湃的热血,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继续走好我们的长征路。
驻足当下,年轻的作家蒋方舟凭借过人的才气一举成名,伴随着鲜花与掌声的,亦有嘲讽与奚落。正值年少的蒋方舟,挥笔写下一篇《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用直率坦诚应对别人质疑的目光,笑得坦然。
然而,像蒋方舟这样的少年人,也在我们身边。他是运动场上挥汗如雨、即使跌倒了也能爬起来继续跑的运动员;他是一次次考试退步仍没有放弃、继续努力的某个同学;他是接受老师批评,也能继续微笑并诚心改变的谁的同桌……著名漫画家夏达曾说:“我不怕努力白费,我只怕我的梦想最终只是一个白日梦。梦想实现了之后,之前的忙碌与迷茫也就有了答案与交代。”
诚然,无论是蒋方舟,还是夏达,抑或是千千万万个青春追梦人,都在用行动诠释着拼搏的力量。未来不是岁数,而是礼物,在苍茫的夜色中穿行,才能到达梦想的高度。
我们都是追梦人,我辈生当立志——若盛世安平,我等愿坐享渔樵之乐;若大厦将倾,我辈当万死以赴!
中华少年人,当如是!
栀子花开
□亳州市第十八中学高三(12)班 尤雅茹
辅导教师 韩 霞
那个少年也曾满怀希望,憧憬着前路更灿烂的阳光。难料沿途半程跌跌撞撞,只给他留下创伤和失望。当阴霾笼罩在那双也曾灿烂如星辰的眼眸之上,那儿从此再不曾闪出希望的光。那夜的雨轻拍在他的肩膀,溅起了少年久违的热血滚烫。他开始尝试越过泥沼与洪荒,仅带着一颗真心,一腔孤勇,头也不回地迈向那心之所向的地方……
五月的雨夜还是有些凉,雨珠滴滴点点落下,吻过了草木的苍翠葱茏,溅起了水花的舞蹈绽放,浸入厚重的土壤。连成珠串的雨点跳跃成音符,在它所及之处轻吟浅唱,奏起了夏日的序章。它的歌声时而缠绵温柔,时而热情奔放,带着魔力一般直击内心深处的赤裸,只想让人沉溺于此。
我独自踌躇在路上,头顶是黄昏近逝黑夜将临的天。极目向西方望去,那里留有一缕余晖的霞,似是想撕裂无边的黑暗,却终被夜晚吞噬,不留一丝光彩。雨声愈加淅沥,可我的心却是前所未有的舒畅。
此刻,想起了出门前我又和父母闹了矛盾。无非就是因为我在家终日无所事事,在校无心学习,每天都只沉溺于电子游戏虚拟的世界中。他们终于看不下去整日颓废的我,想要和我交流一番。可我终是被年少的冲动支配了理性,不顾他们是用如何平常的语气和我交谈,还是大发脾气,最后摔门而走,只留下了一个自以为特别潇洒的背影。
出门后,略微阴沉的天使我的内心更加压抑。但是顷刻间便有雨点冲破阴云的笼罩,回到了它生命轮回最开始的地方。原本压抑的天地间转瞬只回荡着雨的号啕,忽而深沉、忽而明朗,打破了方才低压的沉闷,也逐渐打开了我的心扉。
我抬眼望见细密的雨落在楼房粉饰的墙上,原本看着清晰的墙壁在极短的时间内覆上了一层灰蒙蒙的阴影,雨滴在苍翠的草木间一路穿行,花叶均在它的挑逗下摇曳生姿。此时处在雨中的万物无不在接受它的洗礼,雨洗涤着城市,也洗涤着我的心灵,使我对方才的行为感到痛彻心扉的后悔。眼眶逐渐湿热,泪水像雨水一样连成珠串滑落,世间万物都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雨应该也是这样的,我想。忽觉少时曾满腔热忱的理想也同这雨有些相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虽然我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的凌云壮志,但我的理想于我而言便是最伟大。我只想做一个平凡但不普通的人民教师,为更多怀揣着梦想的少年指引方向。或许一生无缘丰功伟绩,但是像古代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一样,只静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潇洒、安逸。如此,便好。
当形形色色的诱惑披着华丽的外衣入侵我的内心时,我选择了妥协。我在繁荣的假象里逐渐沉沦,初心更是早已覆上了层层尘埃。五月栀子花间滑落的雨珠荡涤着我内心的浮华。在她的温言软语里,我愿意放弃过去一切焦躁,拥抱每天新生的太阳。是她的温柔带给了我一闪而过的悸动,随即我又拾起了那也曾赤忱过的理想。
听,雨停了,栀子花在这焕然一新的天地里,悄悄地盛开了。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刘静茹整理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