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双减政策落实后 小语教学有看头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筱银 发布日期:2022-03-02 10:24:37 |
□蚌埠高新教育集团第三实验小学 黄筱银 “双减”政策的浪潮迅速推进,乘风破浪的教师们必须甩掉思想上的桎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唯有“变”,方可“减”。统编版小语教材的编排方式很有特点——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为深度学习语文提供了阶梯。想要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助力学生深度学习,抓住契机落实语文要素是语文教学的刚需。
一、要素解读要精准,深度学习明方向
精准解读语文要素,是运用要素的前提,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对标准确解读,了解语文要素中关键核心词语所承载的方向、理念和内涵,并探寻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经验的关联,让语文要素精准地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进步搭石。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里的语文要素的关键词不是情感,而是表达。结合本单元的单元主题、精读课文课后练习题以及“交流平台”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描述,梳理出“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一学习目标的实现路径,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同伴交流,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只有精准解读了语文要素,语文课堂才能轻松而高效。
以教学《那个星期天》的第四自然段为例:教师发现几位同学对第四自然段感悟很深,于是引导大家学习“融情于人、事、景”的表达方法。先让同学们找到这段话是围绕着哪个句子写的,看看这段不好挨的时光,小男孩做了哪些事情,体会到他什么样的情感,再让学生圈一圈有关他动作的语句,明白通过动作描写可以表达情感;然后通过对比阅读,引发思考:只留下一个“想象”行吗?漫无边际地想象体现了想象时间之久,“我”无聊到借此消磨时光,这里通过心理描写表达情感。作者运用了自己的动作心理描写,把盼望和母亲外出的心情写了出来,这种方法就是融情于人。接着通过学生的发现引出“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的句子。像这样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我们把它叫做融情于景。最后以本单元交流平台中提到的“有时,我们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来作为总结。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对标精准解读语文要素为基础,将理解贯穿于教学实践过程中,摒弃直接灌输关键性语句的方式,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一步步将学生推向深度学习。
二、实践活动多构建,深度学习契规律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更加强调以生为本,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斟酌、策略的遴选以及评价的标准,都需要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契合学生的学习思路,才能逐步引领思维逐步从肤浅到深层。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什么是“阅读目的”,简而言之——我要读和要我读。阅读目的有“我要读”来驱动,有益于往深处引领。那么如何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呢?将语文实践活动的构建作为驱动力,恰恰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与认知规律。以本单元精读课文《竹节人》为例: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按照“明确阅读目的——带着目的阅读——筛选相关信息——完成阅读任务”的流程,完成“竹节人玩具制作指南”。学生绘制的“制作指南”图文并茂,趣味横生,步骤清晰,指导性强,真是名副其实的“竹节人制作说明书”。周末,学生在自己绘制的“制作指南”指导下,用竹子或者毛笔杆、塑料吸管等材料,亲手制作竹节人,充分感受自己动手做玩具的乐趣,更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语文学习变得更有趣味。回到学校,课桌椅成了学生们比拼的擂台,三两对垒,进行竹节人大战。小组对打、个人挑战等形式,让竹节人大战成为课间最吸引人的游戏,同学们玩得酣畅淋漓,教室里充满了笑声。这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构建将学生的关注视角从文本内容推向作者的创作思维,在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扎实地推动深度学习。
三、回归生活链接资源,深度学习浸润思维
没有往生活中延展,语文教学就无根可寻,虚无缥缈。因此,很多语文要素的真正落实,需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并与之巧妙链接,利用生活本真浸润学生的思维。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到底该如何想象?不再是天马行空,而是把想象落地,有根有据。这就需要让学生的想象有源头,连接生活,激活学生的认知经验。比如《丁香结》一文写到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可以想到生活中其他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如梅、兰、竹、菊,想到这些植物象征着什么?由这些植物想到了人生的追求。课文从丁香花的颜色、样子和气味三方面进行描写,请同学们回归生活,留心观察,仿照相关段落描述一种自己喜欢的花。学生在想象中、在表达中带着对生活的认知逐步迈向高阶思维。
像这样巧妙地将文本与生活内容关联,将生活中的认知内容及时补充到文本意境之中,从而帮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文本中未直接言明的内容,对文本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感知,推动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双减政策落实后,如何让小语教学更加有看头;如何让学生负担减而能力加,“吾将上下而求索”。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