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体教“复位” 赋能“双减”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2-02-23 10:36:31 |
新的一年,世界的体育盛宴与中国的传统春节结合在了一起,将大众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带到了一个新高度。恰值“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谷爱凌、任子威等成为不少青少年的偶像。如何借此推进体教融合工作的开展?本报诚邀一线教育工作者发表自己的看法。 特邀嘉宾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发展局体育教研员、特级教师张纪胜:“双减”为体教融合在时间上、空间上、效率上都提供了保障,给体教融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实践教学秘书吴家发:体教融合下教师角色由传统讲授转向创造激励;由独奏转向伴奏;由技能转向复合。
蚌埠市教育局体卫艺科校足办副主任邢兵:体育的本质不是育体而应该是以体育人,无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无教育的体育是没有灵魂的。
合肥市稻香村小学教育集团岳西路校区总务副主任马骏:拉长体育考核的战线,将体育中考下延至小学,在日常教学中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最终通过测试给出等级。
体教融合正站在新高地
体育和教育长期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合肥市稻香村小学教育集团岳西路校区总务副主任马骏指出,以往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体育课经常无法开足开齐,而参加体育训练的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长期忽略文化课的学习。
“过分重视竞技体育的成绩而忽视普及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使得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被广为诟病。这几年各项政策出台,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保障学生每日体育锻炼一小时等方案取得了一定效果。就目前情况看,学校体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出现学生体质、视力下降等问题。在体校教育教学中文化课环节也相对薄弱”。马骏认为,这些问题都需要靠进一步推进体教融合来逐渐改善。
“其实20世纪80年代就有过体教结合的提法,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实践教学秘书吴家发告诉记者,“但这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围绕解决体育系统遇到的难题、促进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解决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之间的矛盾而进行的。”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发展局体育教研员、特级教师张纪胜认为,“双减”之下,加之冬奥会的举行,学校、家庭、社会在认知上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为体教融合在时间上、空间上、效率上都提供了保障,给体教融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给课后体育服务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发挥学校场地、师资、资源的优势,通过训练队、社团、俱乐部等多种形式,学生参加各种体育项目的练习活动,给‘勤练’提供足够的保障。另一方面,给学生搭建了竞赛的平台,帮助学校实现‘周周有比赛,天天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常赛’要求。”张纪胜说。
“从资本市场我们就能看出变化”。吴家发说,体育项目的兴趣班逐渐升温,家长及学生对体育的热情逐渐高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求。
蚌埠市教育局体卫艺科校足办副主任邢兵认为,“双减”让人们在教育观念上摆脱功利的思想,在行动上改变以牺牲身心健康换取考试分数的做法,才能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双减”政策的同向而行,促进青少年近视率和肥胖率的“双降”,真正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体育本质上既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内容,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本质不是育体而应该是以体育人,无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无教育的体育是没有灵魂的。二者在育人功能上高度一致。”邢兵说。
在吴家发看来,体教融合能够很好地为“双减”赋能:实施好体教融合,势必会带来学校体育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机制、方法和条件的革新,这就是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赋能,为推动学生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赋能,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赋能,为“双减”的落实奠定重要基石赋能。
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相加
张纪胜认为,虽然体教融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在体育专业师资方面,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其“一专”十分明显,“多能”略显不足,特别是跑、跳、掷等基本运动技能要加强。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基本上是从“教”的角度建构,没有从学生“学”的角度去确立。在体育考核方面,仍有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上不规范、数据不真实的情况。
“这些痛点、难点问题带有明显的跨部门与复合性特点。深化体教融合,促进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协同治理,能够为学校体育的难点问题提供破局思路。”吴家发说。中小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体育部门的努力,更需要教育部门的主动发力。教育部门要善于利用体育部门的专业资源,发挥国家、地方单项体育协会在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调动体育各部门服务中小学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合力。与此同时,要完善学校竞赛体系,搭建赛事平台,加强教育单位和体育各单位的沟通协作,引入社会资源力量,细化赛事平台搭建。
对此,马骏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建议。首先要通过政策鼓励高等体育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或者退役运动员通过国家统一的教育教学培训进入教育系统,在中小学中担任体育专业教师工作,深入教育工作当中去。教师根据学校的教育特色,开发研究“校本课程”,使体育课程更适合学生、更具有科学性。其次,日常举办的体育赛事要参照体育项目、国际赛事的标准制订赛程方案,让赛事更具有权威性、系统性。最后,拉长体育考核的战线。之前的体育中考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对九年级学生进行体育中考集中测试,因此很多学生临时抱佛脚,考前几周对考试项目突击训练。这违背了体育的初衷。现在国家政策在不断提高体育中考的分值,同时北京市等已经尝试将体育考核“战线”拉长,将体育中考下延至小学,从小学的体育课程考试开始纳入体育中考的成绩,每年都考核并记录,最终在九年级的时候将每一年的成绩汇总并给出最终的成绩。日常体育考核也应如此,在日常教学中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最终通过测试给出等级。
邢兵则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体育课程科学性方面,需要围绕“教会、勤练、常赛”,聚焦运动技能、提高体育素养,合理安排课程与活动内容,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在体育赛事方面,应整合现有的注册制度和竞赛体系,解决教育系统赛事看学段学籍、体育系统赛事看组别年龄的矛盾,减少重复赛事,打造品牌赛事,打通校园竞赛和社会竞赛的通道,形成上下联通、层层构建的学校体育赛事体系。在体育考核合理性方面,重点是要推进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改革。把毕业考和过程考相结合,把体能类考试项目和技能类考试项目相结合,把必考项目和选考项目相结合,把体育考试和体育教学相结合,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逐步提高体育中考的科学性,充分发挥体育考试在促进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中的导向作用。
多一把尺子量教育
在“双减”的新时代背景下,转变育人方式的同时,也要转变衡量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式。
怎样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吴家发认为,体教融合下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与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角色也由传统讲授转向创造激励;由独奏转向伴奏;由技能转向复合。因此,对于体教融合下的体育教师评价,应该更加多元化,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基础体能、专项技能和专业竞赛知识等多方面。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结果性评价制度,科学确立体育教师结果性评价指标;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纳入结果性评价;完善教育教学反馈机制,合理调整学生评教的占比。
过程性评价体系,将师德师风作为体育教师过程性评价的第一标准;着重关注教育教学质量,完成从 “教了多少”向“教会了多少”的导向转变。
“校园足球在我省发展相对很好,但现在是小学参与人数多,初中参与人数就少了,高中更少。”张纪胜指出,出现此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升学的通道不畅。“构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有望打通中小学体育特长生的升学通道问题。此外,高校对口招生也是特长生升学的‘最后一公里’。”张纪胜说。
在破解学训和发展难题方面,马骏建议,省队和市队让市办、区办、校办,联合各市、各区、各校做好体育特色“一条龙”服务,开展学校的特色教育,让有特长的体育人才可以输送到指定的初中、高中继续接受训练,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目前,我国有非常多的高校出台了体育人才单招、特招等政策,让高中毕业的体育特长生有更好的选择方向。但目前该“道路”的局限性比较大,很多学生和家长的认识与重视度不够。
“要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发展形成过程性评价和动态监测,就需要畅通普通学校体育特长生进‘体育’和专业运动员进‘学校’的渠道,建立健全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共同制订学校体育标准,拟定运动员等级认证标准,成绩纳入体育、教育部门双方奖励评估机制,促进运动员学生和学生运动员的水平互认制度建立,实现体育特长生培养各环节的制度化和标准化。”吴家发说。
在运动员生涯发展方面,邢兵认为应当建立优秀运动员双向发展通道。优秀运动员不仅可以选择进入体育系统的各级专业队继续训练,追求运动成绩上的突破,而且也能够选择进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深造,学训结合在学业发展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还要打通就业绿色通道,吸纳更多的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校园当体育教师、体育教练,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提供更优质的专业服务。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黄慧采写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