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用爱去拥抱希望 黄山市:托举大山深处的“曙光”
06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06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2年01月27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067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宿州市:用爱去拥抱希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 慧 张振亚 发布日期:2022-01-27 18:13:18

□本报记者  黄  慧

  通 讯 员  张振亚

  “小时候,每天早上都能听到隔壁院子哥哥的读书声,他成绩很好,可惜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就辍学外出打工了。如果他能继续求学深造,命运可能完全不同。”宿州市希望工程爱心人士、汇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丁凯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帮助困境青少年,就是想尽自己所能减少这些遗憾,让更多的孩子心中有希望。

  近年来,团宿州市委积极践行助学育人,以“希望工程”助学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各类帮扶困境青少年群体活动,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为青少年提供生活上的救助、精神上的关怀、学习上的帮助和权益上的保护等。

  “刘总是我们这儿长期的捐赠人。大概两三年前,他的公司效益不太好,鉴于这个情况,我们在活动启动的时候没有和他联系,但是在活动公告发布第二天,他就派人主动找上门来,商讨捐款事宜。他告诉我们,这些年参与助学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已经成为他的习惯,到了这个时间就会关注我们微信,看看活动开始没有。16年来,刘总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500余人,捐款金额约150万元。”希望工程工作人员刘媛媛介绍,“爱心汇聚·圆梦大学”助学行动已发展成为宿州市最具影响力的公益助学活动之一,宿州青少年微信平台和宿州共青团网站转发的希望工程有关文件和活动信息总能被及时地积极响应。

  团宿州市委依托各级共青团组织,建立市、县(区)、乡(镇)三级青少年关爱服务体系,形成了“共青团主导+学校参与+家庭配合+社会关爱”的“四位一体”帮扶模式。组织有爱心的青年企业家和“青”字号集体与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结对助学,发动在外创业宿州籍人士捐资助学,争取更多的政府支持和社会资源投入到活动中。“爱心汇聚·圆梦大学”助学活动自2006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16年,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4900余人,发放助学金1400余万元。活动从宣传发动、接收捐赠、确立对象、实施救助,到跟踪调查和配套服务等多年工作经验中,形成了“党政主导、团委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助力”的工作形式,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困境学子扶助面不断扩大,助学资金筹集渠道不断扩大。

  “妈妈,我终于有属于自己的独立学习空间啦,真是太高兴了。”砀山县周寨镇解楼村陈集小学二年级少先队员耀耀(化名)高兴地说。近年来,耀耀家的果树收成不好,收入锐减,家中姐妹多,住房比较拥挤,耀耀一直渴望有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安静学习。

  今年6月,团砀山县委启动“青春守护计划”,帮助他实现了这个梦想,这也是首间落成的“希望小屋”。“希望小屋”配有崭新的床铺、衣柜、书桌、台灯、书柜和图书等学习生活物品,整洁有序、安静舒适。   

  团宿州市委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希望工程,通过建设“希望小屋”,帮助困境儿童开展心理疏导,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协助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为乡村学校配备设施设备,弥补乡村学校在“第二课堂”教育方面的不足,使其成为青年志愿者之家、留守儿童的心灵驿站。

  当记者向多位爱心人士了解捐赠事宜时,他们无一例外表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孩子们的眼神”。“那些留守儿童长期缺少关爱,我们去看望他们时,他们很兴奋,会抱着我说很多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我很开心。他们那种渴望被关爱的眼神也让我很心酸。”丁凯说。

  “他们需要帮助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关爱。”宿州市希望工程爱心人士、和君纵达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战略投资负责人卞双双告诉记者,“他们更需要情感上的交流,更需要拥抱。我会告诉他们,我就是家里的大姐姐,不要有心理负担。”

  为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团宿州市委将结合村(社区)包保和结对帮扶,通过开展“暖冬行动”“情暖童心”系列活动,对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上给予帮扶,进一步拓展希望工程“爱心助学”服务理念。“快过年了,我说要去看望孩子们,很多企业人士都说要一起去,在爱心助学这块有共鸣的人越来越多了。”卞双双说。

  “我已经注册成为志愿者,参加过不少公益活动。”曾受到资助的王岳(化名)目前是中央财经大学大三学生,他告诉记者,“未来,我希望也能为希望工程尽一份力,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