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华:扎根乡村二十余载的特级教师 我省高校持续巩固扩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06版:红烛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06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2年01月2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066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汪中华:扎根乡村二十余载的特级教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丁亚东 发布日期:2022-01-25 22:42:02

  寒冬早晨6时,天还没有亮,汪中华房间的灯就已经亮了起来,她是要利用早晨的时间写完32名学生的素质报告册,对这些学生一学期的成长给予客观的评价,把对每个学生的爱写在这个小本子上。

汪中华是怀宁县小市镇平坦小学教师,从教24年来的她获得无数荣誉。先后获得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首席乡村教师、安庆市先进教研个人、安庆市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近日,她被评为安徽省特级教师。
面对这么多沉甸甸的荣誉,汪中华表示这些殊荣带给她的不仅仅是喜悦,还有沉重的压力。她一直在心中反复告诉自己:“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蕴藏着一种厚望,我要格外珍惜这些殊荣,也要更加坚定我扎根基层教育,培养农村孩子成人成才的信念,张桂梅就是我学习的榜样。”汪中华就是如此看待这份殊荣的。

汪中华正在认真地写学生素质报告册

汪中华课间与王硕谈心交流

从农村来又回到农村去
  1977年,汪中华出生在怀宁县小市镇一个农村家庭。她从小目睹家乡的贫穷,立志努力学习,力求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现状。作为当年全县中考文科“状元”的她,毕业后义不容辞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
  1997年9月,她顺利毕业,被分配到小市镇禅师小学教书。这所地偏人少的乡村小学并没有让这个刚出校门20岁出头的小姑娘失落,从此她站上了三尺讲台,上了人生的第一堂语文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005年,因工作需要,汪中华被调到平坦小学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在新的岗位上,她依然坚持认真学习,专心钻研教学。从农村走出来的她,深知农村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家庭情况,凭着自己多年“村里人”的经验,她有一套自己的教学和管理“法宝”,以爱教育、家校共育。
  王硕是汪中华班里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三年前,这个孩子性格内向、自卑、孤僻,这个情况引起了汪中华对她的格外关注,她在周末对王硕进行家访,从与家长的聊天中得知王硕性格问题的根源:农村重男轻女的观念。
  于是,汪中华定期前去王硕的家里家访,与家长沟通,尝试改变家长陈旧的观念,帮助他们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她在学校特意安排王硕当班干,当她的“小助理”,在课后经常和这个小女孩谈心交流,跟她分享自己当年的求学故事。一年多来的鼓励引导,也让王硕的心理和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性格开朗了、朋友多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这些汪中华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优秀的乡村教育带头人
  二十多年来,汪中华凭借着丰富教学教研经验,不仅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小学生,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她主动参加“青蓝工程”,结对带新教师。桂曼娜就是她结对带的第九位教师。
  2017年,桂曼娜考取了怀宁教师编制,被分配到平坦小学,原本医药专业的她虽然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实际教学经验不足,工作上总会遇到不少“麻烦”。2019年,汪中华与桂曼娜结对“青蓝工程”,这位“老师傅”把多年来的班级管理经验、教学技巧、教研心得毫无保留地教给“新徒弟”。两年来,师徒俩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桂曼娜也快速地成长,现在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2021年,桂曼娜编排的校园啦啦操获得全国少儿啦啦操比赛一等奖,教学论文在市、县多次获奖。“我出生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深知农村孩子的特点。现在许多年轻教师对农村孩子了解太少,要让他们走下讲台与孩子们真诚交流,沉下心来教书,才能做到教学相长,乡村教育的未来才有希望。”汪中华对新教师寄予了厚望。2022年,她将成立安庆市名师工作室,再培养五名年轻教师,锻炼他们快速成长,在乡村教育上贡献更多力量。

汪中华正在给学生上新课

乡村“双减”教育的探索者
  2021年是“双减”政策实施的元年,随着“双减”政策全面实施,汪中华带头落实“双减”政策,第一时间做出了她的努力探索。对于“双减”政策,她认为这不仅仅能减轻学生校外培训的负担和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能减轻家长和教师的焦虑心态。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一直是汪中华的教育理念。“学校就要回归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让学生全面发展。我认为教师要向课堂要质量,强练本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课堂‘吃得饱’;要加强学生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消化掉’;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打破年级、班级限制,统筹教师资源,列出体育、艺术、科技、劳动等课后社团活动‘菜单’,让学生吃上‘自助餐’。”谈起“双减”政策,汪中华总有说不完的想法。
  汪中华结合农村教育实际,不断探索,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生课堂和课后服务上,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向课堂要质量,优化作业设计,巩固课堂成果。在课后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点对点”式的补习辅导与答疑;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作业辅导课内完成课后作业,减轻学生作业压力。
  她还成立书法、绘画、排球、音乐等兴趣小组,带头开展社团活动,带学生们走出教室开展劳动教育,普及家校共育,这一系列的探索激发了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兴趣,给每个农村孩子绽放光彩的机会。

一个“失败”的母亲
  “关心别人的孩子多,对自己的孩子关爱少。”这是李可对妈妈的评价。李可小学班主任正是她的妈妈汪中华,本以为能得到特殊关爱的他却经常被忽略,妈妈似乎永远都在关心同学的事情,从来没有过问过他;同学生病了,送医院救治再送回其家,却把他一个人丢在学校;与同学谈心,却从不与他交流;作业总是尽可能地最后一个改……
  一开始,他很不理解妈妈为何这样做,心里暗自失落。后来他考上大学,也终于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因为班里很多同学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一年到头能见到自己妈妈的时间屈指可数,得到的母爱也只有过年那几天,而自己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妈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别的孩子,是让留守儿童和他一样有“妈妈”的陪伴。
  汪中华的爱人也非常支持她的工作,他的想法很朴素:别人家的孩子也是孩子,应该尽可能地让他们享受更多的爱。“汪中华把更多的心思扑在了学生身上,她对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学生一样,从学习上指导、心理上教育、生活上关心,周末还要备课、教研、家访。她是农村孩子走出去的引路人,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希望。”说起这个特级教师,平坦小学校长吴厚平对乡村教育充满了希望。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丁亚东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