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蚌埠市:打造希望工程升级版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饶艳琴 发布日期:2022-01-21 10:26:08 |
“我现在的学费和生活费基本不用家里操心了,政府和学校给我的爱心资助减轻了家里很大的负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一学生小宇(化名)告诉记者,受爱心人士的启发,他也会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志愿服务活动,把爱心传递下去。 一位匿名爱心人士表示,捐资助学是培育人才的希望工程,是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民心工程。这可以给优秀的学子们提供前进的动力,给身处逆境的孩子们雪中送炭,很有意义。
爱心得到接力,温暖走进人间。走进蚌埠市,无数的爱心单位、爱心企业、爱心团体、爱心人士与党和政府一道,都在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子撑起梦想的天空。2021年,团蚌埠市委积极开展“把爱带回家”寒假关爱活动,深化“爱心圆梦大学”行动品牌,累计为80名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助学金共计22万元。
“我参加过两次‘把爱带回家’寒假关爱活动,为困境青少年送去物资的同时,还会带着他们一起参加手工艺活动。”青年志愿者陆伟峰说,“以前,我家里经济很困难,考上大学的时候,也是在爱心企业的帮助下才解决了一部分学费问题。我看着这些被帮助的孩子,就像看见曾经的自己,等他们长大后也会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出去。”
共襄善举,聚沙成塔。当接受资助的孩子源源不断地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了命运,进而反哺社会,用爱心传递希望之光,无疑是一幅令人备感温暖的时代画卷。
除了做好希望工程的常规工作,团市委还紧紧围绕中心,自觉服务大局,发挥品牌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积极打造希望工程升级版。近年来,团市委聚焦乡村青少年课余生活,建设了6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面向乡镇学生免费开放;各级团干部联合市青联委员共同在全市各县(区)打造“希望小屋”9个,定期走进“希望小屋”开展集体生日、手工制作等陪伴活动,为留守青少年送去温暖;结合“返家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动员引导广大团员青年以青年志愿服务队的方式,在暑假期间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展10天以上的“七彩假期”志愿服务……
其中,五河县“小荷伞”公益项目就是该市希望工程事业的一张亮眼名片。目前,“小荷伞”公益项目已形成由少先队辅导员、青联委员、青创协会员、社工、爱心企业家等110余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建成5个乡镇“小荷伞服务中心”和19个村级“小荷伞服务站”,推进青联委员“爱心1+1”结对64人,开展防火、防电、防溺水等自护教育28场,开展城市研学活动400余人次,开展微心愿认领6000余个等。
“我们还深入实施了‘授渔行动’‘扶志行动’‘英才行动’‘点亮行动’和‘圆梦行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共筹集资金13.2万元,结对关爱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子女64人。”团五河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至今,“小荷伞”青年志愿者们的足迹遍布五河县14个乡镇(街道)、216个村(社区),沿途播撒了一点又一点闪亮的希望,邂逅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朱顶镇洪山村有一名小朋友,他的微心愿是一杯牛奶,因为他从来没喝过,想尝尝书上说的“香甜”是什么味道,最终在帮助下如愿以偿;新集镇姚管村的晓燕(化名)是家中老大,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患有精神疾病长期在外,还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一家人的生活非常困难。在“小荷伞”的帮助下,如今,五姐弟的生活又重回平静,不仅住进了安全的房屋,还回到了快乐的课堂。
希望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接下来,团市委将持续开展“爱心圆梦大学”等品牌活动,广泛号召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资助学;持续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支持12355青少年服务台等专业机构组织建设,重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困境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持续开展素质提升行动,以“希望小屋”和乡村学校少年宫为依托,动员社会力量与农村留守儿童、困难青少年开展“手拉手”结对互助,帮助乡村青少年提升科学素养;持续开展思想政治引领,讲好爱心助学和爱心传递的故事,引导受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壮筋骨、长才干。
“返家乡”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开展“七彩假期”志愿服务
“小荷伞”公益项目走进小圩中心小学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饶艳琴采写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