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 助人更育人
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05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054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勤工助学 助人更育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1-12-22 10:41:23

二十年 帮助十余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追梦的安农故事

    如何既不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又能发挥其专业特长,并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安徽农业大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边将勤工助学岗位作为缓解困难学生经济负担的一种方式,一边细化管理和服务,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鼓励其将磨难转化为契机,筑梦前行。
    2007年至今,该校累计为校内经济困难学生争取校外勤工助学岗位4.9万余个,为学生创收4327万余元;安排校内勤工助学10万余人次,发放校内勤工助学工资2005万余元。同时,通过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搭建起广阔舞台,培育出敬业奉献“中国好人”孔小藤等一大批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毕业生。

安徽农业大学第十二届暑期勤工助学专场招聘会

成立勤管中心 岗位管理规范化
  去年春节,2017级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陈耀将一万元交到妈妈手里,这是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助学、扣除生活开支之外的结余。
  “学校开展的勤工助学活动既缓解了我的家庭经济负担,也给了我解决问题的勇气、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直面未来的决心”。陈耀说,两年多来,利用课余时间在一家餐厅勤工助学合计收入3.6万余元,现在还成了餐厅管理组长。
  事实上,陈耀是从安徽农业大学勤工助学管理中心这一校级学生组织中获益的典型案例。自2001年成立以来,该校勤管中心始终秉承“勤工助学、真情奉献”的理念,围绕“服务他人、锻炼自我、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目标,以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及“家”文化理念建设,在校学生处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管理下,采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锻炼的管理模式,服务了校内十余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一辆单车、一本笔记本、一沓手写名片、一杯水和一个挎包,就是我们外出寻找用工信息的标配。”该校勤管中心原学生干部王冠元回忆以往跑市场、扫楼的经历说,“对于大部分来自农村的我们,面对商家有很多不自信。但责任和期待让我们不能退缩,无数次的失败和狼狈、无数次的拒绝和委屈,我们相互鼓励后微笑面对,继续前行。”
  校级层面制订《安徽农业大学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提供单独办公、招聘区域和一定的经费支持,精心严格筛选合作企业,加大对表现优秀的勤工助学学生宣传力度……该校尤其注重保障学生的安全,在勤工助学方面倾注了很大心力,下足、下实了功夫。2017级生命科学专业学生高运杰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勤管中心的学生干部,能为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服务,我感到很快乐,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
  “安农大组织的勤工助学活动组织规范,兼职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我们很放心。”作为多年的合作伙伴,合肥方田教育学校俞女士说。
  如今,该校勤管中心早已大变样。从最初的主动跑商家变成现在商家主动联系,甚至和很多企业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从当初学生干部代替学生领取工资发到学生手中,变成现在公司直接转账给学生;从当初只有一个校外市场部,变成现在设有校内外岗位管理部、公益活动部等有针对性的多个功能部门,成为了该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信赖的学生组织。

暑期兼职入职培训


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 学生发展更多样
  “家里小孩多,经济条件不好,他上大学后就没怎么让大人操心,每个月还会给我们买点吃的、用的。”李成的父母很感谢安徽农业大学给孩子提供的好平台,让他变得越来越优秀。
  “大学期间,无论是我的学业,还是我的经济方面,学生处的老师们都帮了我很多。”本科就读于安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也将在该校继续学习的李成说,“目前,我拿奖学金、助学金和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的工资累计收入有7万至8万元。”除了经济条件变好,于李成而言,更重要的是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了许多肯定,并明确了自己的未来目标。“我从农村出来,以后要考选调生,回到农村去,在那里为‘三农’事业作贡献。”他笑着说。
  据悉,该校做好勤工助学基础工作的同时,还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后续管理和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广阔舞台,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该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教师陈玲玲介绍,“参与勤工助学占用了学生们很多的学习时间,我们就开展了‘基石公益’活动,联合理学院帮助他们提高数学、化学、物理等基础科目学习成绩,先后帮扶了634名学生”。
  与此同时,该校与知名培训机构合作设立“圆梦学堂”、实施“助梦飞翔”计划,为参与勤工助学等学生提供免费的英语四六级、英语口语、考研和公务员等系统化课程培训,累计四千多名学生参加培训,免费发放教材和培训材料一万多份;与安徽省博物院联合开展“文化公益研学行”活动,2019年开展了五期活动,惠及三百多名学生;通过“优才计划”学生发展支持项目,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业、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和就业等方面提升,四年资助了九十多个项目,资助资金总额三十余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经常组织团体辅导、素质拓展训练和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心理活动,缓解勤工助学学生的心理压力,及时疏导情绪,为其心理健康保驾护航。陈玲玲说,“后期会重点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成立专业的教师队伍等,打造出‘课程超市’,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安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裴树东走访了解校外勤工助学学生的情况


重点聚焦内涵式发展实践育人成效足
  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环节以及资助育人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安徽农业大学深入挖掘勤工助学工作内涵,大力开展了无偿勤工助学和爱心家教等诸多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知恩感恩、奉献社会。
  来自湖北恩施的2009届毕业生孔小藤对此深有体会,大学期间,他既是一名勤工助学学生,又是一名勤工助学管理中心的学生干部,先后参与组织了暑期招聘会、爱心家教、清扫校园等活动。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台资企业的优厚待遇,选择到农村当村干部。现在,他已成为全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致富的先进典型,先后获得敬业奉献“中国好人”、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省“青年五四奖章”、省“优秀大学生村官标兵”等荣誉。“这些经历教会我要将小事做好、做到极致,真诚地为他人服务,提升了我的个人组织能力,增强了我的感恩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他说。
  “大学期间的经历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我明白了无论过去和现在的我们是什么样子,只要肯努力奋斗,什么都会变好”。胡昆锋曾经是该校信息与计算机学院2007级的学生,大学期间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有时候会给弟弟妹妹补贴200元至300元,还参加了许多志愿服务活动,为后期创业打下了基础。2012年,他成立了安徽店折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现在,他的公司发展得越来越好,2017年荣获了合肥市创新型企业称号,2018年入选了科技部火炬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
  “大学期间,老师给我推荐了校内勤工助学岗,在校财务处兼职的经历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更多的是从老师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作为安徽农业大学2017届毕业生,提及该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合肥新屹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海感触很多,“目前,我们公司也会组织参与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今后会尽自己的能力反哺母校和社会。”
  多年来,从安徽农业大学开展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获益的学生有很多,类似孔小藤的优秀毕业生也有很多。在爱心家教活动方面,该校已连续开展14年,累计为1800多个合肥市民家庭提供爱心家教服务。合肥中铁广园小区居民李友忠告诉记者,“我儿子在四、五年级连续两年得到来自安农大的爱心教员的义务指导,孩子的阅读和数学学习能力显著提升。大学生非常敬业,大热天的很辛苦,全家人想有所表示都被拒绝了,真的很感谢”。
  除爱心家教外,该校还引导勤工助学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公益精神和劳动观念。其中,由曙光基金受资助学生组成的“曙光公社”团队在学习和勤工助学之余,长期坚持为合肥市侯店小学的留守儿童提供“朗读者”志愿服务。六年来,参与志愿者达150多人,惠及近200名留守儿童,被安徽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最佳团体”荣誉称号。
  如今,该校15个学院均有一些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到周边社区、农村,开展美术教育、手工制作、爱心陪伴等活动。比如,信息与计算机学院为合肥市五十头小学开展了15年义务支教,经管学院“四点半课堂”公益助学志愿服务获得了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
  随着该校勤工助学工作的不断发展和沉淀,现已成为我省高校学生资助项目中的佼佼者,也是培养广大学子社会责任感和感恩奉献意识的重要平台,更是孕育农大学子养成勤劳善为、自立自强、追求卓越优良品质的有效载体。
爱心家教活动
“慧兼职”知识竞赛宣传普及兼职知识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饶艳琴采写
□配文图片由安徽农业大学提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