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用青春与汗水浇筑梦想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 卓 发布日期:2021-10-18 10:47:00 |
□当涂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学生记者 王 卓 辅导教师 徐 艳
10月10日上午,跟随着安徽青年报记者的脚步,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中国河蟹之乡”——当涂县大陇镇,探访乡村振兴路上的青年创业者。
第一位对话的新农人是“90后”农场主姚其飞,在2014年的偶然契机下,他看到了家乡水产产业的发展前景,就此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从退役军人到经营农场,从初出茅庐到渐入佳境,姚其飞认为,创业七年以来,自己的经验是在不断的摸索和总结中得出的。
据姚其飞介绍,他创办的当涂县昌来水生蔬菜家庭农场占地217亩,涵盖了菱角种植、乌鳢、甲鱼和螃蟹养殖等,形成了以菜鱼共生为特色的种养模式,还包括划船体验游、水生蔬菜采摘等休闲项目,同时采用线上直播销售、线下批量销售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大陇镇,走进农场。
“创业不必去远方,家乡一样铸辉煌”。走进农场总部,墙上的这句话便映入眼帘,这是姚其飞创业路上的座右铭。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创业环境下,他认为,创业除了自身要抓住机遇,也离不开政府的关心与扶持,“2016年发大水,整个镇的水产品几乎绝收,是政府给予创业者扶持资金,引导我们参与乡村振兴项目,让我们在推进大陇特色农业发展的同时更有底气”。
“我有个小目标,就是在三年内实现农场一体化,从自产自销到打造特色农场,让游客不仅能享受到美食,还能参与美食制作的全过程,这样能更加丰富游客的体验感。”姚其飞笑着说,让家乡生态更美丽,让家乡特色农业品牌更响亮,就是自己最大的梦想。
第二位对话的新农人是“85后”何阳天,自2020年初创业以来,他的生活便被基地和公司的事务填满。每天早上6时前,几百号人聚集在公司办公所在的大陇镇水产市场,将一批又一批的货物发往天南海北。何阳天认为:“创业的过程中难免有困难,但把困难逐个击破,看到企业的进步时,心中的自豪感和满足感会激励我继续前行。”
创业之初,何阳天承包了四千多亩田用作稻虾种养,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以及来势汹汹的洪涝灾害,先后让他的水田几乎绝收。此时,政府的补贴无疑是他的“安慰剂”,重燃了他的创业热情。
在对话中,何阳天还提及了自己的创业规划:落实“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积极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升级转型,响应国家非粮化政策,同时建设产品深加工工厂,打造影响力高的品牌,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助推家乡农业发展。
农业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高。农村创业,需要肯吃苦、有足够的耐心、守得住寂寞。通过多年的努力,终会尝到成功的果实。尽管如此,一批又一批新农人正走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为乡村振兴事业挥洒青春与汗水。作为站在新时代交汇点的青年一辈,我们应发奋学习,志向高远,将来把青春融入到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事业中。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