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头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大陇镇振兴路上青春激扬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1-10-18 10:28:35 |
——本报学生记者与新农人共话乡村振兴 本报讯 10月10日上午,来自当涂县第一中学的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走进该县大陇镇,边走边看乡村新发展、新变化,对话新农人聆听创业故事,解读乡村振兴里的青春密码。
第一站,学生记者们见到了“90后”农场主姚其飞。他于2014年退役返乡,创办当涂县昌来水生蔬菜家庭农场,扎根乡村整整七个年头。在传承父辈种养殖经验的基础上,他创新了菜鱼共生的种养模式,种养的菱角、黑鱼、甲鱼和螃蟹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销往全国各地。从被老百姓不看好,到被老百姓认可和点赞,姚其飞走了一段艰难的创业路。如今,他不仅积极帮扶年迈、残障的老百姓就业,还主动帮助农户推销农特产品,用自己的生动实践助力乡村振兴。伫立在217亩基地里,姚其飞向学生记者们描绘自己的梦想,希望为家乡打造休闲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特色农场,学生记者们纷纷表达敬意。
2020年初,“85后”何阳天也加入到返乡创业的队伍,成为助力大陇镇乡村振兴里的青春力量。在马鞍山市洋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见到何阳天的时候,学生记者们对于他返乡创业的初衷、经过以及未来发展的目标都十分好奇,你一句我一语地聊了起来。虽然尚在创业初期,但是皮肤黝黑、性格直率的何阳天坦陈:热爱自己的家乡,在目睹了家乡的发展变化后更加坚定了返乡创业的信念。在突发新冠疫情、洪涝灾害时,政府的帮助与支持给他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采访中,他向学生记者们详细介绍了企业关于该镇北圩四千多亩田地的整体规划,其中稻渔综合种养升级改造示范基地以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农旅基地的打造,引得大家啧啧称赞。“事业的成败只是结果,我更加享受这个不断摸索、不断实践的过程。”他的创业理念也给学生记者们带来了不少启发。
采访过程中,学生记者们走到田间地头,近距离对话新农人,在感受乡村发展的同时,聆听精彩的青春故事。通过干事创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青年人,给学生记者们带来了深深的触动。“他们的事业像一团火,点燃自己,也照亮了家乡。他们是踏实的、积极的、上进的、奉献的,他们就是新时代的新农人。”“传统产业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重新焕发崭新的生机。而新农人注入农业、农村的正能量是巨大的。此次采访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开阔了视野,增进了我们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农村创业,需要肯吃苦,有足够的耐心,守得住寂寞。尽管如此,一批又一批新农人为乡村振兴事业挥洒青春与汗水,激励我们新时代少年好好学习,树立远大志向,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报效祖国。”学生记者谈到采访感想时表示。
(下转第三版)
![]() 学生记者体验菱角采摘 □本报记者 谢婷婷/摄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