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亳州红陶 传承市级非遗 天长市釜山九年制学校启动个性化课后服务 图片新闻 “兵谏”枪声撼西安 “读者叶连平”给编辑部来信了 天长市大通初中在推普中厚植红色基因 东至县大渡口中学“双减”在行动
01版:头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01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9月26日  星期日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016期  下一期
寻访亳州红陶 传承市级非遗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刘静茹 发布日期:2021-09-26 16:13:40

 □本报记者  刘静茹

  金秋九月,亳州市高新区金地育苗学校本报学生记者们沿着涡河岸边寻访到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亳州红陶制作技艺,近距离倾听“90后”制陶人路通讲述传统制陶技艺。
  走进陶艺工作室,路老师从架上的陶器开始,向学生记者们慢慢揭开制陶技艺的面纱:“摞泥、拉坯、捺水、画坯、上釉……数十道工艺的累加才能做出一个简单的陶器成品。”在路老师的介绍下,学生记者们逐渐开始了解传统制陶技艺。
  随后,路老师亲自坐在拉坯机前,为学生记者们演示将陶泥拉成陶坯的过程,他边做边讲,学生记者们边听边看。“路老师,怎么才能捏出陶罐的形状”“路老师,这个泥巴在机器上不会跑吗”……学生记者们看着眼前新鲜有趣的机器,纷纷发出自己的疑问,路老师也在认真教学中逐一回答大家的问题,“用手掌和指腹控制陶土的形状,制作陶器,一定要静下心来,不受外界干扰……”
  演示完毕,路老师拿出一大罐陶土分给学生记者们,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揉泥捏型。学生记者们在路老师的带领下,手拿陶土,聚精会神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另一边,几名对拉坯感兴趣的学生记者坐在拉坯机前,认真制作陶器,随着双手的屈伸,旋转中的泥团渐渐有了碗的雏形,学生记者们惊喜连连,纷纷发出“制陶原来这么有趣”的感慨。从陌生到熟悉,学生记者们逐渐对红陶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亲手制作陶器,对于大多数学生记者而言,是人生第一次体验。活动尾声,路老师表示:传承与发展红陶技艺,是我做了十年的事情。下一步我们打算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且喜欢上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能达到保护和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果。
 
学生记者们观摩拉坯技艺
 
 
                   (下转第三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