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青春文字 | 上一版 下一版 |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文 重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柳怡辰 发布日期:2021-09-13 10:22:28 |
□界首市第一中学高三(10)班 柳怡辰 辅导教师 高凤歧
“千古伟大面对着千古灾难,我们连仰望、惊叹都来不及,怎么还会理会草丛下的琐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书”……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总能让我醍醐灌顶,给我心灵上的震撼。这些平淡蕴藉又层次厚重的文字如隐秘在山林中古寺的钟声,涤荡人心,不绝如缕,让人如脚踩云端般飘飘欲仙,又如脚踏大地般厚重深沉,一笔一画勾勒之间,总有一种苍凉而厚重的历史感。然而,我却一直认为其魅力不仅在于作者遣词造句间流露的才华,更在于每一篇文字背后一个个故事汇集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内涵。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只等待我们去发掘。辉煌抑或屈辱,典范抑或教训,每一个片段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都值得我们去了解。而文旅作为今人了解过去的重要载体,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因为“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贮存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文旅途中的所见之景、所见之物,无一不反射着中华文化的智慧。
余秋雨先生的文旅,走过了中国大江南北,写下的,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他的笔下,不只有对都江堰建成的赞叹,还有对敦煌藏经洞现世的心痛且骄傲的复杂情感,更有对天一阁在历史的风雨中岿然不倒的敬佩……然而这些文字背后,无疑是沉重且艰巨的付出——辞去一切职务和任命。是什么让他毅然决然地作出这个决定开启文化之旅的?前方道路是否危险,得到的启示感悟是否如意,一切都是未知数。但他知道,如果没有人改变,人类就要被知识文明“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在,又有多少人会有那份闲情煮一壶茶、对一片云、赏一份景呢?于是,他带着重任,离开案头,换上远行的装束,在负重前行的道路上用语言之厚重言尽文化之深重。他用朴而不拙的文字,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精心勾勒点缀,为我们用语言的深沉,历史的厚重感尽心描述,更在我们面前铺展开一幅锦绣画卷,画卷上簇拥着的一朵朵的,是令人惊叹的传说。他的求索,早已超越了时空限制,探求历史长河中掀起风浪的人物的思想,思考久远的文化历史的共通之处,他的文旅之路,任重而道远。
文旅的路上,不应该只观看了遗迹、感悟了历史,更应该使我们对我们特有的中华文化产生骄傲与自信。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主体,为我们提供精神食粮,也承载着我们的民魂。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魂是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中华文化厚重的底蕴支撑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文旅,是传承、是吟唱,永存的是文化,不变的是信仰。中华文化的传承从未断绝,我们因为对文化的自信更加大步地向前进发。
纵观古今,风靡一时的文化多不胜数,但都似昙花一现,最终几乎都归于沉寂。四大文明都曾或多或少地引领世界进步,到头来却只剩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脉单传,缘何?自然因其丰富了精神内蕴。
历史上,中国总是在分分合合,但总体趋于和平。中华文化的儒雅滋养了我们中国人温和的品性,也因此铸就了我们宽广的胸怀。相较于西方所谓的“民主”,我们似乎更善于和平相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做出了外交的重要准则,为国家之间和平共处提供了标准和界限。当今提倡的人类自然和谐共存更是将人类的未来与自然紧密结合,转变过去“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为相互适应、互利共生的美好期望。趋向大和的世界里不可能有谁能独善其身,出于文化中“和”的本性,我们倡导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人类的未来,所有个体、所有民族、所有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似乎总是与世界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应对此感到骄傲自豪。当然,和,并非绝对否定个性化的存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就已经被提出,我国多元的中华文化正是最好的证明。中华文化是全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统一体,并不是单独某个民族的文化,而正是这多元的融合才更凸显其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同样,辉煌与屈辱也都包含在内。
在我们赞叹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时,请不要忘记看清脚下的路。那是由屈辱教训铺垫而成的。有光的地方总有黑暗的存在,中华文化也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中国人从不掩饰自己受到的屈辱,“知耻近乎勇”完美地解释了其原因。对于不堪回首的过去,我们应虔诚地反思。未修复的圆明园曾经历了一场浩劫,但它注定不能涅槃重生。那一场无情随意的大火过后,它本身具有了价值,重建没有太大的意义,说不定会弄巧成拙。把它光明正大地摆在那里,向人们诉说它的痛苦,让人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种文化价值,比起其作为皇家园林更有深刻的意义。要知道,重建一个过去的辉煌远不如吸取教训,塑造一个新的辉煌重要。每年12月13日长鸣的哀钟让天地同泣。回忆那场惨不忍睹的悲剧,万人坑下埋葬的罪恶,人神共愤。让我们哀悼逝去的亡灵,震醒安逸已久的人们,牢记那些不可忘却的黑暗,更加铭记懦弱的恶果。在和平的现今存一份警觉,居安思危,方能祐生活和平。
中华文化的恢弘大气自然少不了纯真赤诚的肝胆忠心。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文化中民族精神的主体,一直在引导人们走向统一。屈子行吟江畔,叹山河不再之悲;陆游临终示儿,遗不见九州同之憾;稼轩梦回沙场,舞锈剑难解心头之怨;岳飞精忠报国,恨奸佞谗言之可憎……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了一群甚至从未碰面的人,他们不因非亲非故而相互排斥,反而因拥有相同的文化本源而相互认同,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中华文化的厚重深沉,是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远非一朝一夕所能参透。正是这沉甸甸的分量,让我们更有底气,更有资格在国际舞台上发言。在外来文化蜂拥而至的现在,保一份本心,恒念文化的根本,牢记奋斗的目标。若想真正有底气,要了解真正的文化,真正的文化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从一个人平常的言谈举止、气质风度可以看出,并不是随便说几句文雅话、背几首古诗词、做几件慈善事就能判断的。真正理解历史的厚重的人,定是少了几分英气的,也是多了几分沉稳的,因为历史的厚重总能压制住些许少年英气,也能让人心有乾坤。
文化之厚重,可感,可参。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