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和:在雪域高原播春风 育桃李 李为峰:让教育之花开遍山南 阮晋豹:做好援藏教育中的一颗螺丝钉
C1版:赓续百年初心 担当育人使命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00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9月10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008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版面导航  ■本版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和:在雪域高原播春风 育桃李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1-09-10 18:31:33

    编者按  又到一年教师节,我省教师队伍中有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的重要论述,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他们行走在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按照“支援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在教育援藏中书写大爱:他们或坚守讲台教书育人,或引领教育课题研究,或热心教育教学管理及改革,或结对当地教师进行传帮带,或整合社会资源传递温暖……在一线的生动实践中,我省教育援藏真正实现了“根向下伸,花向上开”,奏唱民族团结交流之歌。

    我省现有教育援藏干部2人,组团式教育援藏教师20人,“万人计划”援藏教师26人,半年短期援藏教师3人。“吃苦不言苦,大爱献边陲”。他们是播撒大爱的文化使者,是绽放在雪域高原的皖美“格桑花”……这个教师节,让我们倾听三位安徽援藏教师代表的精彩故事。

  “皑皑雪山,碧澄蓝天,长街短巷,市井烟火,我们在这里获得温暖,我们在这里筑造梦想,我们在这里用最质朴的灵魂守住心底神圣的城池”。多少个无眠的深夜,张和在自己的援藏日记《错那记事》中深情叙述着这场璀璨的人生际遇。

  张和,马鞍山市含山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党员教师,退休教师的儿子,乡村学校女教师的丈夫,两个孩子的父亲。2019年7月13日,张和作为我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来到海拔4380米的雪域高原,任错那县教体局副局长,在雪莲花开的地方种春风、育桃李。在雪域高原的重重考验下,他的血压曾经高达226至263,尿血近400毫升,但他从未怯懦。一双双眼眸中流露出来的对教育和发展的渴望,触动了他柔软的心弦,“使命在身,不敢言退”。

  进藏之初,张和用了三个月时间完成了错那县教育现状的调研。通过实地调研、真实感受和数据分析,他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完成了对错那县教育现状、发展“瓶颈”和可行性方向等诸多要素的科研分析。他多方征求意见,拟定了援藏三年行动计划,从“教育管理干部、骨干教师和课堂”三步入手,着力提高教育综合素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积极开展合作共建,长效推动错那县的教育发展。他带领县教育局教研室和部分学校申请立项国家级课题研究;以讲座和参观、学习的形式,向当地教育管理干部传递先进的学校文化理念和管理制度;带领教研室和所有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深入一线课堂,把脉问诊,引领教师践行以人为本的生态教学;他自己也回归三尺讲台,亲身示范,用自我行动引领。此外,他还动员社会力量向错那县捐赠各类教育物资,将爱心播撒在高原上。

  援藏以来,张和走遍了错那县的每一所学校,行程近八万千米。在觉拉小学,他认识了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近十年了,没有老师愿意来到这里,我们走了,这里的孩子就没有老师了”。 这样一群人,耐着清贫,甘于寂寞,坚守边境学校的三尺讲台,不禁在张和的心里升腾出敬意和温暖。

  “我一走上讲台,我的生命就在歌唱”。站上雪域高原的讲台,张和常常连续上课两个小时都不会缺氧心慌,这让他懂得了生命所安。在错那中学,他和老师们探讨“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深入浅出,激情澎湃。第五次走进曲卓木小学,被热情的教师们团团围住,传递“内心丰盈、眼中有光、脚下有路”的教师职业路径。在山青水绿、人心澄澈的藏南,在一次次碰撞与交流中,教育的梦想被点燃,文化的基因被“唤醒”。

  “教育援藏,既需要架构空中桥梁,也需要沉身扎根,既需要个人引领,更需要众人拾柴”。七百多个闪闪发光的日子,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张和将自己的办公桌搬到了学校,搬进了课堂,真正将根扎进了这片土壤。接下来,他将继续怀揣信仰和情怀,为援藏事业添砖加瓦,奏唱浪漫的教育之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