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古人开学那些事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世凤 发布日期:2021-08-31 09:40:44 |
金风送爽,又是一年开学季。“开学”是个很有仪式感的词,它代表了新的起点、新的开始。今天和小米姐姐一起穿越回去,围观一下古人开学的那些事吧! 几岁入学
小学不止小学生,有心读书不怕迟。古代对学生的入学年龄没有强制规定,弹性较大,通常也比现代晚。
从周至汉,在8~15岁之间都可读小学。不过,古代的“大学”主要学习诗书礼乐,而“小学”则多教授文字训诂;所以,这里的“小学”是文字学,并不是现代意义上“小朋友的学校”哦。
隋唐时期,学生一般为六七岁入学,和现代差别不大。唐朝理财名臣刘晏7岁考中“童子举”,是科举中专为少儿设置的科目;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也是7岁就学,并能“日诵千余言”,被人称赞为神童。
按照现在教育的普及和重视程度,这个“神童”的标准有很多小朋友应该都能达到!
明清时期,入学年龄多为六七岁至20岁。地方官府奉朝廷诏令创设“社学”,类似于乡村小学,门槛较低,愿意读书的基本都可以参加。
有的地区还对儿童入学采取了一些强制性措施,“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可见比起前朝,教育的地位又更进一步。
开学准备
拜师礼物不能少,校服书包来一套。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必先奉赠礼物以表敬意,名曰“束脩(xiū)”,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束脩”最初指十条干肉,也就是以咸猪肉来作为拜师礼。
后来逐渐包括了其他实物,如“六礼束脩”:芹菜(业精于勤)、莲子(苦心教育)、红豆(红运高照)、红枣(早早高中)、桂圆(功德圆满)、干瘦肉条(感念师恩)。
再后来慢慢演变为银两钱币,即“脩金”,送脩金可以算一种不成文的社会规定。到了现代,“束脩”仍保留学费和教师薪金的含义。
除了给老师准备礼物,为自己也要置办套装。学生服叫做“青衿”,最早出自于《诗经·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甚至学子戴帽也有讲究,春秋时戴高高的“峨冠”、宋朝则戴高而方正的“巾帽”,明朝要求戴“四方平定巾”……
古代学生常需要外出求学,所以还要准备“笈囊”。笈是专门装书的箧(qiè),囊内则装些需要贴身携带的贵重小物,如印绶、钱币等等。
让人不禁想到语文课本中那篇《送东阳马生序》,于寒冬大雪里“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古代学子的求学追求令人敬佩。
开学典礼
复杂步骤仪式感,端正态度表真心。在古代,“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一样重要。新生入学会有隆重的“开学典礼”,包括正衣冠、拜师礼、洗手净心和开笔礼等环节。
《礼记》认为“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注重仪容整洁,是明事理的起点。入学时,新生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学生排队恭立,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入学堂之后,便是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孔子像,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再拜先生,三叩首,并向先生赠送早早准备好的拜师礼包。
老师收下束脩后,回赠《论语》、葱(聪慧)等,带领学生齐颂《大学》首章,象征担下“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责大任。然后学生之间互相鞠躬,表示互帮互爱。
行过拜师礼之后,学生们将手放入水盆中,正反各洗手一次,然后擦干。寓意是洗手净心,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开笔是开学礼的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
先生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寓意从此开启智慧、一点就通。《学记》有云:“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所以通过击鼓警示,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视。最后学生在先生指导下,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人”,寓意做学问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做人。
整个过程便是古人的入学仪式,也被称之为“入泮仪式”。其中各步骤是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定,在不同朝代可能有不同的变化和改动。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看似繁复的过程,表达了学子们尊师重道的态度,也饱含了师长的殷切期盼。
自古至今,开学季的讲究虽随时间变化,但不变的是始终向学的赤诚之心。祝福所有同学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文章选自新氧生活微信公众号)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