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42本捐赠记录簿见证凡人善举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谢婷婷 饶艳琴 发布日期:2021-08-20 10:52:55 |
捐助中心里前来捐款的爱心人士排起了长队 □本报记者 谢婷婷 饶艳琴 8月17日上午,黄煜彬、黄淑煜姐弟俩捧着心爱的粉红色小猪储蓄罐再次来到省希望工程捐助中心,把1640.5元零花钱捐给了“爱心圆梦大学”助学行动,工作人员随后把捐赠记录簿递了过去,十多年来姐弟俩一次又一次带着粉红色小猪储蓄罐来到这里,每次都会在捐赠记录簿上写下捐赠信息。 坐落于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大院里的省希望工程捐助中心,长年累月“接待”着一批又一批前来捐款的爱心人士。按照流程,每一位到场或者不到场的捐赠者都会在该捐助中心专用的捐赠记录簿上留下自己的姓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捐赠时间、金额和意向。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认真记录着一笔又一笔捐赠信息,到目前为止,不知不觉已经记录了42本,上面密密麻麻记下了数万笔爱心捐款,这些厚薄不一的捐赠记录簿成了安徽省希望工程事业最珍贵的见证。
“气球姐姐”的执着
8月13日,天空下着小雨,“气球姐姐”彭霞,又一次来到省希望工程捐助中心捐款,并且在捐赠记录簿写着:彭霞,家住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捐给困难大学生3000元……
翻阅2008年以来的捐赠记录簿,“彭霞”的名字时不时就会出现。
今年44岁的彭霞是一名“袖珍人”,爱人患有脑瘫,夫妻俩坚持将卖气球赚来的辛苦钱拿去资助学生。每天凌晨4时,她骑上小三轮前往北二环的气球批发工厂,来回折腾三个多小时,将“新鲜出炉”的气球带到南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一天的售卖。“捐出去的钱都是用我卖气球的钱攒的,只要攒够了就去捐。”彭霞告诉记者,卖一只气球挣2至3元,现在有了许多老客户,气球生意还不错,月均可以挣2000元左右。
“大家劝过我要量力而行,保障好自己的生活。”随着“气球姐姐”的事迹逐渐被人熟知,身边也出现过质疑和不理解的声音,但她仍十分坦然,“在我最困难时曾经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回馈社会是我应该做的,我捐赠,我快乐。”
“彭霞来捐款几乎都是雨天,她说晴天要卖气球,走不开,雨天没太多事,正好有空。”为了心中一份纯粹的爱,彭霞和爱人这一坚持就是15年。7月,她不仅到省希望工程捐助中心捐款2000元,还向郑州慈善总会“防汛抗洪 驰援郑州”公益慈善项目捐款1000元。
小个子,大能量。在捐赠记录簿上,“彭霞”的名字从每年出现一次,变成了如今每个月都会出现一次。用她的话说,坚持做自己就好,活得开心最重要。
“气球姐姐”彭霞卖气球献爱心
公益成为家风
“你看,这个是他;还有那个,也是他……”在捐助中心,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一边翻阅捐赠记录簿,一边激动地念出里面熟悉的名字。其中,一个叫作“尹有根”的名字连续十多年出现在记录簿上,只是“捐赠人姓名”一栏时常会添加新的名字。
翻开捐赠记录簿,2020年8月26日上午,年过七旬的尹有根带着女儿、外甥、外甥女,以及女儿学堂里的学生和家长十余人,一起“组团”来捐助中心捐款8820元,面积不大的接待处一下子热闹起来。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尹有根很能体会寒门学子的不易,他连续十多年参与“爱心圆梦大学”助学行动,六年前,外甥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加入,之后外甥女和女儿也先后参与其中。用尹有根的话说,好的家风从小就能感染孩子。连续十多年领到的捐赠证书,他一直细心珍藏着。“它既有意义,又没有意义。”尹有根说,有意义是因为它承载着爱和希望,没有意义是因为这些奉献不求回报,不值一提。
2017年至今,捐赠记录簿还见证了一位“小捐方”虫虫从孕育到牙牙学语的成长过程。10年前,虫虫的妈妈大学毕业,领到了第一份工资,毫不犹豫地捐了1000元。在高校图书馆工作,她经常接触到一些勤工助学岗位上的学生,被他们的勤学、懂事所打动。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虫虫的妈妈开始每年捐助2000元。2017年怀孕时,她开始在记录簿上登记虫虫的乳名,希望留给他一份特殊的“成长礼”,教育他向大哥哥、大姐姐学习,同时鼓励寒门学子:如果你想努力,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素未谋面的“韦朝阳们”
捐赠记录簿上,一位名叫“韦朝阳”的捐赠者不时映入记者眼帘,从2016年8月17日至2021年7月26日,韦朝阳向希望工程捐赠73笔爱心款,共计175594.45元。
韦朝阳是谁?
记者试图了解关于韦朝阳更多的信息,但记录簿上除了每次的捐赠时间、金额以及这个名字之外,再无其他信息,甚至连电话号码和地址也不曾留下。
捐助中心工作人员从整理的许多文件夹中,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装的全都是韦朝阳的捐款收据,厚厚一沓,有的纸张已经泛黄。自2016年开始,韦朝阳每年捐款的次数不等,频率最高的2019年共捐赠了31笔爱心款,在当年7月,韦朝阳一个月内四次分别捐赠了6000元、5000元、2000元和500元。
“他(她)没来过希望工程办公室,每次都是把捐赠款直接汇到省希望工程的账户上,也不曾留下只言片语,连一次电话都没有打来过。”翻阅捐赠记录簿,记者看到许许多多像韦朝阳这样的捐赠者,他们在捐赠人姓名一栏写道:“社会爱心人士”“远方的朋友”“无名”“一名共产党员”等。工作人员表示,面对这些神秘的捐赠者,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没有去寻访他们,除了感恩他们的支持与信任,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意愿,不去打扰他们平静的生活。
韦朝阳的捐款收据
记录簿上数不胜数的凡人善举
2005年12月30日,就读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的黄伟和李琛结伴前来,分别捐款70元、60元。
2006年8月10日,庐江县纪冬冬捐赠9元6角人民币和1美元现金,介绍自己是一名生活在农村的残疾人。
2007年8月24日,安庆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傅剑宗捐来了自己的伤残慰问金及献血营养费,共计400元。
2008年5月21日,就读幼儿园的陈晓涵给汶川灾区的小朋友们画了一幅充满爱心的画,鼓励他们坚强、勇敢。
2009年1月13日,就读巢湖学院的李新安捐赠200元,希望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买双新鞋。
2020年8月25日, 85岁的缪焕琴老人拄着拐杖来到捐助中心,径直从贴身的布口袋里掏出1000元钱,这是她连续五年到这里捐款。
今年7月6日是姚国盛老人74岁生日,这天他和老伴相约来到捐助中心。今年已经是两位老人坚持捐款的第15个年头。
一位企业家十年来每个月准时汇款捐赠200元,从未间断。
……
“汶川地震、防汛抗洪和抗击新冠疫情等,每当危难时刻,捐助中心门前总会排起长队……”捐助中心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最初通过信件、电汇捐款的比较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转账、扫码捐款。”
翻阅捐赠记录簿,记者发现捐赠方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不乏国外的爱心人士,涉及各行各业,年龄更是老少都有。有的捐出自己的稿费,有的分享自己的生日红包,有的捐出特殊党费,有的捐出同学聚会的余款,有的捐出集体义卖报纸的钱……还有捐赠者在“备注”一栏暖心地留言:“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做有用的人”“不要让眼泪轻易流下”“你们并不孤单”“有志者事竟成,困难只是暂时的”“不要因受捐助而自卑,要尽力而为,变成更好的自己”……
涓涓细流汇成浩浩江河,点点善举凝聚人间大爱。据了解,至今年6月底,安徽省希望工程共筹集资金7.91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3.5万余名。
(文中受访者除彭霞、尹有根、缪焕琴、黄煜彬、黄淑煜外,均系化名)
采访札记 希望工程的品牌力量 进入8月以来,省希望工程捐助中心因“爱心圆梦大学”助学行动而变得热闹非常,在捐赠记录簿上不停地记下一笔笔捐款。一股股暖流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升腾出美好而茁壮的希望。 从42本捐赠记录簿看出,捐赠者虽然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背景不同、捐赠方式和数额不同,但所有捐赠者的初心和愿望都是共同的,用行动为希望工程添砖加瓦。值得关注的是,许多人捐赠的数额虽然不大,但其点滴爱心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爱心无价,对希望工程来说每一笔捐赠都弥足珍贵。
让我们为所有的捐赠者点赞,为伟大的希望工程喝彩!是希望工程的品牌力量让众多捐赠者毫不犹豫加入到助学育人的行列,在江淮大地,有42本让人备感温暖的捐赠记录簿为证。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