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育人风范 周玲丽:二十七年浇灌“迟开的花儿” 四代从教 张世俊的家族故事
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9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97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周玲丽:二十七年浇灌“迟开的花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柴家峰 发布日期:2021-08-18 10:30:11

 □本报记者  谢婷婷

  通 讯 员  柴家峰
 
  临近开学,周玲丽正在为学校师资队伍的扩充,以及新生的评估工作而忙碌着。从事特殊教育27年来,她手把手教特殊儿童洗漱、叠被,口对口教听障儿童喊爸爸、叫妈妈,一步步走进孤独症儿童的世界。面对这些“迟开的花儿”“折翼的天使”“星星的孩子”,她用心浇灌,以爱育人,静候花开。
  拥抱“无声的世界”
  1994年,周玲丽如愿成为一位教师。可当她第一次满怀热情走进特教课堂,站上三尺讲台,却发现眼前的一切与梦想中迥然不同。听着学生咿咿呀呀不清晰的语言,面对着一张张充满渴望的面孔,她的内心被触动了。
  来到马鞍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从教之初,她教的是听障学生,他们有的吐字不清,比比划划,交流起来很困难。但是她没有放弃,教了15年语文课、兼任12年班主任工作的周玲丽,擅于根据每名聋哑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因材施教,并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每名学生。
  七八岁聋哑儿童刚住进学校,通常感到陌生和害怕。周玲丽带着他们熟悉校园,一遍遍教他们洗碗洗衣、铺床叠被。她总是随身带着一面小镜子,随时随地教学生学说话、对着镜子纠正口形,一句简单的“你好”“谢谢”,通常要教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教聋哑学生学知识难,教他们如何做人更难。周玲丽总是在言语和行动上,让学生们正视自己的残疾,帮助他们发挥视觉、触觉等其他感觉器官的补偿功能,鼓励他们做身残志坚、残而不废的自尊、自重、自信和自强的人。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周玲丽说:“没有爱,更谈不上特殊教育。”
  希望从这里延伸
  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周玲丽发现,有些听障儿童还残留着部分听力,如果在幼儿时期就进行科学的语言训练,完全有希望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改变一名学生的人生轨迹。这让她意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
  2008年10月,周玲丽主动承担了特教学校星光儿童康复中心的筹建工作。康复中心成立之初,她潜心学习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理论知识,走访各县(区)残联、社区、医院,掌握了三百多名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并逐一打电话沟通。
  2009年4月,康复中心第一个聋儿康复班正式开班,招收了五名6周岁以下的听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她一个人撑起一个部门,既是管理者,又是唯一的康复教师。她一边潜心学习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知识,一边耐心教学、给班上的学生做康复训练。“学生进步很大,从刚开始听不清,到听得到,再到听得懂,现在已经可以说一些短句子”。原本打算放弃的家长也开始对孩子的康复增加信心。
  2009年11月,康复中心开设了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班。2010年10月,又开设了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班。2013年开始,周玲丽在全省率先尝试孤独症儿童义务班的教学。“我们是全国第二个开办孤独症康复教育单独成班的城市。”马鞍山市特教学校书记、校长刘传德介绍,在全国还没有孤独症儿童教材的背景下,周玲丽和教师们“摸着石头过河”,实属不易。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如果家长能够掌握一些专业知识和方法,无疑是对学校的课堂教学很好的补充,对孩子的康复也大有裨益。”近年来,周玲丽每周两次对听障儿童、孤独症儿童家长进行免费的系统培训。“希望从这里延伸”是她每次接待家长时说的话,也是她送给自己的话。
  用心浇灌 静待花开
  残障儿童康复是一个新的领域,专业的知识储备必不可少。由周玲丽主持编写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教学与评估档案》《智力障碍儿童康复教学与评估档案》两本资料,已用于智障和孤独症儿童的实际康复教学。在全国还没有孤独症儿童教材的背景下,周玲丽和教师们一起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调整、康复模式探索和校本教材开发等实质性工作,编写了六本桌面操作手册。
  2014年马鞍山市被安徽省教育厅定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医教结合”实验区,周玲丽被确定为实验区的核心成员,参与起草“医教结合”实验实施工作方案及培训相关资源教室建设,课程开发、课程设置指导。新的领域、新的挑战,特殊教育是周玲丽的工作,也是她毕生追求的事业。
  每年教师节,都有曾经的聋哑学生回校探望,也有孤独症学生送上亲手制作的折纸或卡片,“尽管特教老师很少感受到‘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残障儿童的成长多做实事,看着他们一点点地进步、一句句地学会说话、一步步地掌握生活技能,看着他们的人生因此变得充盈而快乐,也是我们的幸福和快乐。”说着,周玲丽的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十一五”康复工作先进个人、安徽省首届“江淮好老师”、安徽省首届“最美教师”、安徽省“最美家庭”、马鞍山市“优秀教师”、马鞍山市学科带头人……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周玲丽27年来对残障学生、家长的爱心与责任,是对特教事业的持久不变的初心与使命。“为那些可爱的生命打开心灵的一扇窗、撑起人生的一片天,我感到无比充实和欣慰。”在她看来,每一名残障儿童都是一朵花,单纯、善良而美好,她希望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了解、包容、关爱和帮助。
 
周玲丽用爱拥抱“无声的世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