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成瘾谁之过
02版:教育大家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9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97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游戏成瘾谁之过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黄 慧 发布日期:2021-08-18 10:22:05

  日前,《经济参考报》刊发的一篇《“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的新闻报道将网络游戏称为新“毒品”“精神鸦片”,在资本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的同时,再一次将网络游戏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替网络游戏喊冤,有人呼吁全面禁止网络游戏。成瘾的“锅”究竟该谁来背?本报诚邀一线教育工作者对该话题展开讨论。


本期特邀嘉宾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李群:我们总想方设法地去改变孩子,其实最需要改变的是家长自己。
    合肥市第二十九中学心理学教师管以东:如果父母的教育观狭隘,整天以学习为主,也容易导致孩子沉迷游戏。
    泗县第一中学心理学教师邱振良:陪伴要遵循“三个一”原则,即一天一课,一周一次,一月一次。
    合肥市古城小学教师叶赛君:三类家庭的孩子容易沉迷游戏,一是否定孩子的家庭,老是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二是陪伴少的家庭,亲子关系不和谐;三是氛围不和谐的家庭。


网络游戏的两面性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增长,触网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0.4%)。
  网络游戏是时代的产物,其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并发展壮大,有其客观原因。合肥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李群指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光纤网络和4G、5G网络覆盖率越来越高,为网络游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网络游戏满足现实世界无法满足的真实需求。”合肥市古城小学教师叶赛君说,“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玩家能体验到另一种想要的角色的别样人生。”对此,李群持相同观点,人们在体验游戏的控制感和成为英雄的快感与成就感之外,还能获得人际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
  泗县第一中学心理学教师邱振良向记者列举了网络游戏在社交功能方面的发展:“很早之前我们玩的都是单机游戏,比如俄罗斯方块。再往后会打dota,它有局域网。现在通过手机可以连接到全国各地的用户,这种交互性是游戏发展的一个重要诱因。”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需要游戏。”李群说,“如果细心去观察,你会发现孩子们以非常认真的态度玩着游戏,在游戏中创造着自己的世界。”丰富的3D虚拟环境的沉浸式体验能够为大脑提供有意义的刺激。有专门的学者对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做了跟踪研究,发现游戏能够帮助他们提升阅读能力,增强认知功能,甚至包括短期记忆水平,能够训练特定大脑区域的活跃度,我们可能需要重新认识网络游戏的价值,以及网络游戏能带来的独特体验。
  网络游戏这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合肥市第二十九中学心理学教师管以东认为,网络游戏可以放松身心,还可以提升自信、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和毅力。“我的世界”“英雄联盟”“和平精英”等,其中不乏有积极正面的力量在教育青少年成为什么样的人及自我意识的觉醒。有些孩子一谈学习一筹莫展,一玩网络游戏眉飞色舞,玩游戏过程中对于个人自信心也有一定的促进和提升。玩游戏中一次次的失败重新开始,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孩子的毅力。
  虽然网络游戏能带来诸多益处,但仍旧有很多家长谈及网络游戏色变,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因为青少年一旦沉迷之中极易失控。
  合肥市五十中学望岳校区一名八年级学生家长王先生说:“孩子跟队友一起打游戏的时候满嘴脏话,不管他能玩通宵,脾气还特别差,就像变了个人。”
  《报告》显示,62.5%的未成年网民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其中玩手机游戏的比例为56.4%,在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两小时的达到13.2%。
  83%的家长明确表示孩子沉迷《王者荣耀》,15%的家长因为对游戏不了解,并不清楚孩子玩的是什么游戏,但大多描述为“打打杀杀的手机游戏”,另有2%的家长表示自己孩子玩的是其他游戏。


  调研发现,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以男生居多,占到93%左右,女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这些未成年人年龄最小的11岁,年龄最大的即将满18岁,14岁~17岁的最多。
  “氪金”和“肝游戏”是网络游戏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词汇。“氪金”是指网络游戏中的充值行为,“肝游戏”是指长时间玩游戏要付出伤肝的代价。
  “沉迷游戏,至少能带来五个方面的危害。”邱振良逐一向记者列举:第一,视力伤害。眼睛长时间盯着屏幕游动,易造成视力下降。第二,影响睡眠。青少年在上课期间触摸不到手机,游戏时间更多是在晚上,他们会用睡眠时间来玩游戏。第三,经济损失。部分青少年为了换一个皮肤或者买一个英雄人物,会走上冲动性犯罪的道路。第四,影响心理健康。长期沉迷于游戏的青少年情绪往往容易暴躁,长期没有线下的社交,性格易孤僻。第五,成绩下降。沉迷游戏的青少年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精力放在学业上,成绩下降是一个快速并显而易见的结果。
  此外,邱振良指出,除网络游戏外,小视频和网络小说也易让青少年沉迷。


沉迷只是表面现象
 
  “网络游戏的设计利用了两个理论抓住了玩家的心理,一个是心流理论,另一个是巅峰体验理论。”邱振良向记者介绍道,游戏当中哪怕你有一点点进步,它都会第一时间给玩家及时的反馈。第二点是在过程当中有明确目标,如一个英雄完成一个使命。第三点就是每一个关卡挑战都往往和玩家已经取得的技能进行匹配的,所以这个过程是造成青少年沉迷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游戏过程当中,青少年还产生了巅峰体验。游戏让你成功几次,然后有所失败,这种交互体验很容易让人沉迷。比如一款叫作“愤怒的小鸟”的游戏,它的游戏操作很简单,但是每次都给游戏玩家造成一种错觉,就是我还差一点点就可以成功了。哪怕这个动作是非常的无聊,他也会反复重复这一个动作。
  李群指出,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也是青少年容易沉迷网络游戏的个体原因。青少年在这一阶段情绪不稳定、叛逆、心理变化快等是主要特征,一旦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心理需求的满足,他们便寻求于虚拟世界。而网络游戏恰是一个满足需求的载体,它能用虚拟性弥补现实社会的种种不足,成为青少年发泄、逃避种种不良情绪的避难所。青少年因为青春期的特殊心理阶段,常常会觉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尊重和认可,以至于期望在网络游戏中通过战胜对手、通关升级来找回自信。
  管以东则详细分析了青少年因现实生活无法满足而沉迷游戏的具体情况。首先是成就感。青少年的学业、兴趣、特长等,如能够有一技之长展示自己,能够体现自我存在感和尊严。如果在现实中表现不突出,则易沉迷网络游戏。每个人从内心深处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肯定,现实生活中感觉自己无能为力,会努力从其他方面来寻找,网络游戏就是其中很重要一个方面。其次就是青少年的现实人际关系。和父母的关系不好,或者家庭整体关系不和谐,让青少年在家庭生活中觉得无趣甚至没有安全感,他会逃避到别的地方去寻找发现。还有就是和同伴关系不是很好,他就会自己通过网络来寻找个人的好友,打网络游戏就是结交朋友的很好方式。同时,如果很多同伴都打网络游戏,也会形成从众效应,集体跟风打游戏。第三就是打游戏让很多青少年获得掌控感,主宰自己的命运。很多在现实生活中被父母管得比较多的孩子容易沉迷,就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尊重,或者现实自我控制力弱,更强烈希望自己做主,所以参与网络游戏,更容易获得掌控感。第四青少年学习压力大,希望放松身心。

 
与其指责不如反省
 
  《报告》显示,沉迷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家庭,3%的家庭属于联合家庭;3%的家庭属于隔代家庭;94%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其中14%的家庭属于单亲家庭。 


  从父母的工作性质上来看,这些未成年人的父母工作多为“务工”,即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占比69%。其中夫妻双方均在本地的占比35%,夫妻双方均在外地的占比21%,夫妻一方在外地的占比13%。父母属于城市上班族的,占比15%;父母工作在体制内的,占比3%;父母已经退休的,占比3%;父母进行个体经营的,占比6%;还有一些父母并未提供具体的职业类型,占比4%。


  “三类家庭的孩子容易沉迷游戏。”叶赛君说,“一是否定孩子的家庭,老是把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二是陪伴少的家庭,亲子关系不和谐;三是氛围不和谐的家庭。”
  家长总想方设法地去改变孩子,其实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李群指出,很多沉迷网络的孩子本身并不是被游戏所吸引,而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太大,让他们想逃离。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内心常常感到独孤、压抑和失败,而玩游戏的时候就是短暂喘息放松的时刻。同样,如果一个家庭中,孩子获得的肯定和认同太少,在学校和家庭里找不到学习的自信,也很有可能跑到游戏里找自信、找成就感。
  “如果父母的教育观狭隘,整天以学习为主,不懂得发展孩子的综合素质,放松孩子身心,也会容易导致孩子着迷。”管以东说,“还有的父母自己就沉迷网络游戏,容易诱导孩子模仿父母玩网络游戏,从而无法自拔。”
  “调查指出,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玩网络游戏。如果把家庭氛围分为民主型、权威型和溺爱型,那民主型的孩子往往不容易去玩网络游戏,权威型和溺爱型家庭的孩子往往会玩网络游戏。”邱振良说。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这一代青少年不可能完全不接触网络游戏,一刀切是一种偏见,堵不如疏。李群建议,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游戏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比如游戏任务中最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任务失败怎么处理,甚至可以关注人物、场景、服装设定方面的设置思路,让孩子从单纯的玩游戏,变成从游戏中习得知识。为了防止孩子沉迷游戏,还可以和孩子共同约定玩游戏的时间、条件和奖惩等规则。
  “适当的时候,家长跟孩子一起玩网络游戏也是接纳和放松身心很好的方式,关键是如何把握。”此外,管以东还对家长提出了几条建议:第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孩子全面发展。一个人格健全发展的孩子具有人生的掌控感,主宰自己的人生,也会在玩网络游戏中很好的自我调控。第二,家长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玩,要做到知行统一,否则教育孩子没有说服力。第三,家庭关系和睦。一方面夫妻关系和睦亲密,一方面亲子关系良好,尊重孩子的选择,培养孩子自主意识。第四,培养孩子兴趣和特长,发展孩子的潜能。让孩子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无论是家庭集体的运动、家务、出游、社交,让孩子体验到丰富的活动,促进孩子对外交往,丰富孩子的视野,开阔孩子的心胸,培养孩子适应社会。
  如何陪伴孩子?邱振良提出了“三个一”原则:一天一课,每天与孩子沟通的时间要超过15分钟;一周一次,很多父亲长时间在外,每周至少陪孩子一起,一家人吃一次饭;一月一次家庭活动,一家人一起去公园,或者更简单的一起散散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