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行知学堂里的赶路人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1-08-06 13:17:36 |
编者按 有这样一条路,教育救国、爱满天下、行知合一、矢志不渝,一个人、一条路,这一走就是一生。这便是陶行知和他的“行知路”。 如今,有这样一条路,以行知学堂为起点,践行着“爱满天下,知行合一”的精神,以德立教、以爱施教、服务社会,这便是合肥师范学院的小先生们和他们的行知路。
□本报记者 黄 慧
王亚州创建的行知学堂
曹旺旺与学员们
孙习茹和行知学堂的学员们
沈扬教学员们创意绘画
行知学堂的起点
自家小院、一块黑板、一台风扇、几张桌子,这就是合肥师范学院第一个行知学堂,创办者是2011级语文教育专业的王亚州。如今,他是一位乡村教师。
“正读大一的时候,4月份还没放假,就跟爸妈说了这个想法,他们很支持我,买了黑板和风扇,跟邻居借了桌椅。”王亚州告诉记者:“到五六月份的时候,就有十几个家长报名了,暑假期间人数不断增加,最后有四五十个孩子过来。”
“直到高中我才知道有PPT,但是我的同学知道太多我不知道的世界。”王亚州自幼在亳州市谯城区的农村长大,直到去城里读高中,才意识到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眼界差距。“那时候教师水平有限,父母不识字,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摸索,走了不少弯路。现在自己学习了师范专业,有责任帮助这些弟弟妹妹,不想他们再走弯路,要把自己知道的、听到的说给他们听,帮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王亚州说。
在王亚州的启发下,行知学堂成为合肥师范学院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2013年,合肥师范学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百所“行知学堂”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组织学生志愿者利用暑期深入城乡,为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举办公益学堂,并沿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将学堂命名为“行知学堂”,将志愿者命名为“小先生”。
在学校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来到王亚州的学堂做志愿服务,来上课的小学员也随之增加。“很感激学校,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搭建这个平台,能给更多的孩子带来温暖。”王亚州说。
已成长为在职乡村教师的王亚州聊到农村教育时说道:“现在农村的教学条件比我小时候好太多,各种设施和功能教室很全,但教师老龄化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需要补充年轻的血液,留守儿童也需要更多的陪伴。”
这个暑假,王亚州任教所在的涡阳县曹市镇王老家小学,也迎来了行知学堂的小先生们。学员们围在小先生们带来的笔记本电脑面前,说说笑笑,“第一次见这东西,真神奇”。
大山里的赶路人
从上大学到现在近十年的时间,曹旺旺的微信头像一直是母校“行知”的石刻图。“爱满天下,知行合一”是合肥师范学院的校训,“校训已经刻在了骨子里,我希望用一生来践行。”任教于金寨县华润希望小学的曹旺旺说。
从2014年大一的暑假开始,三年时间内曹旺旺创建和统筹了15所行知学堂,是目前为止合肥师范学院创办学堂最多的学生,共服务过一千一百余人,经历了从同专业、同班同学服务一所学堂,到跨专业、跨院系、跨高校服务一所学堂;经历了从行知学堂的初创到实践基地的建设。2017年毕业之际,曹旺旺编写了约六万字的《永远在路上》实践材料,从行知学堂之初衷、行知学堂之历程和行知学堂之感悟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其制作的《告家长一封信》《安全责任书》等一直沿用至今。
“到现在我都还记得行知学堂结束后,孩子们的声声挽留和纯真泪水,家长们的共同话语都是‘明年还来’。曾经有个孩子跟我说‘这几天我常常做噩梦都是梦到你们走了,自己被吓醒,每次吓醒之后都大哭一场’。”聊到当小先生的种种往事,曹旺旺总有分享不完的故事。
曾同时获得高校辅导员和希望小学教师的工作机会,最终曹旺旺选择了希望小学。“金寨是个山区,学生们上学路上的二十多千米有很多陡坡。我这个体育教师还兼任着语文教师。这里苦,但这里不能没有人,教师是个良心活儿,这里的学生们更需要有初心的教师。”曹旺旺说。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曹旺旺的微信朋友圈封面。他说,这是需要一生践行的事业。
从小学员到小先生
2014年,孙习茹是六安市北三市镇一农村行知学堂的小学员;2017年大一暑假期间,孙习茹成为了小先生。此后三年,她都到北三市镇的行知学堂和学员们一起过暑假。
“初三那年,我在行知学堂第一次见到了机器人,被灵活的‘小家伙’吸引了,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告诉我,他们是电子信息专业的。听他们聊机器人比赛,聊芯片焊接,才知道世界这么新奇。”孙习茹回忆道,“后来,我学了这个专业,才知道那是飞思卡尔小车。”
绘画、武术、唱歌、体育、辅导作业……行知学堂里课程丰富,但孙习茹认为,教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打开他们对新世界的向往,让留守儿童明白,世界是有爱的,陌生人也可以成为朋友。“暑期的时间很短,不足以教会他们一项技艺,但小先生的出现也许就会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就如同当年同为留守儿童的我一样。”孙习茹说。
聊起学堂的小学员,孙习茹有些伤感。来学堂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在最需要陪伴的年纪却缺少了关爱,甚至有些人因此走上了弯路。站在讲台前的小先生什么最重要?孙习茹的答案是爱和价值观。
采访的最后,孙习茹发给记者一张图片,是一名小学员写给她的感谢信,她一直留存至今。“这个小女孩打听到我喜欢绿色,还特意在信上面画了一个绿色的爱心。很多时候,小学员和小先生之间,彼此都能被治愈。”孙习茹说。
行知路远续前行
刚做完结石手术的沈扬,今年仍坚持参加行知学堂的志愿服务,这是她第三年做小先生。她说:“这三年来我都是教孩子们创意绘画,目前我正在考教师资格证,希望以后可以教更多的孩子学创意绘画。”
疫情防控期间曾给医务人员子女做线上小先生的陈瑾琨,如今来到了线下泾县云岭镇陪伴乡村的孩子们。她说:“云岭是个好地方,有天然的红色基因。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要用更好的方式将红色精神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行知学堂遍布安徽省16个市,辐射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社会影响逐年扩大。从2019年开始,为了推进行知学堂内涵建设,提升质量,合肥师范学院在经过调研的基础上,对行知学堂进行了改革。以打造跨学院学堂为抓手,推进小先生专业结构优化,以满足服务需求,提升学堂质量;以基地学堂建设为重点,落实行知学堂建设标准,打造青春学习营、青马工程和党员行知学堂等示范学堂,强化示范引领和规范管理;以确保安全为基础,加强指导教师和小先生的队伍配备和培训,加强对行知学堂开展情况监管,严格控制个人行知学堂,把安全责任落到实处。
这个暑期,合肥师范学院在全省各地建设行知学堂354所,参与小先生2340名,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7604名。今年行知学堂实践活动围绕“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的主题,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效融入学堂建设全过程,计划开展爱党爱国教育、红色遗址参观等活动,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际需求,开展心理辅导、情感陪护、劳动教育、科学普及、兴趣培养以及学业辅导等活动。整个活动为期20天,从7月中旬开始,到8月上旬结束。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