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数字地图的红色之旅——安师大万名学子线上线下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
05: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9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8月04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93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一张数字地图的红色之旅——安师大万名学子线上线下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1-08-04 14:48:34

安师大学子暑期社会实践中,在网络云端,依托数字地图开展自主学习


  “老乡们,这里是福建上杭县古田会议纪念馆,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寻根溯源。今天让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重温古田会议的历史,回望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
  7月27日,远在新疆喀什叶城县的安徽师范大学学生热依汗姑丽·买买提依明正带领家乡亲友们拿起手机在线参观古田会议纪念馆,开展党史宣讲活动。依托该校自主研发的一张充满“智慧”的红色数字地图,他们打破时空局限,在网络云端、祖国各地重走红色之路。
  据安徽师范大学团委书记汪凯介绍,今年暑期“三下乡”活动期间,学校结合自主研发的“总书记的红色足迹”数字地图,组织百支校级重点团队寻访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考察过的24个革命纪念地,万名青年学子线上线下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精神,努力成为传承红色基因、传递革命薪火的生力军。截至发稿,平台浏览量达1.7万余人次,1.03万余人转发,8万余人点赞,红色教育成效初步显现。

一张地图献礼百年 百名师生共创共研

  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发挥互联网在党史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安徽师范大学师生立足学科专业特色,采取“互联网+地理信息+红色旅游+党史学习”模式,创新研发“总书记的红色足迹”数字地图。这张数字地图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访考察过的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西柏坡等地,集红色基地导览、总书记寄语学习、雷锋导游在线影音讲解、VR数字三维实景参观和卫星交通导航等内容于一体的智能“云地图”。
  该校师生在项目开发创作过程中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重温党的光辉历史、追寻党的初心使命,感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体会革命事业的来之不易。
  阿芒尼沙·依来克是该数字地图制作团队成员之一,她深有感触地说道:“三个多月的开发制作中,我们认真收集素材、查阅资料,从中重温了党的光辉奋斗历程。作为一名维吾尔族党员学生,我也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为新时代新疆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GIS专业是理工类学科,以前怎么也没有想到,它居然能与党史教育结合起来,这次尝试既是一个惊喜,也是一份荣耀。”该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青年教师贾蔡是该数字地图的技术指导教师,他介绍道:“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我与学生们一起学习党史、接受教育、收获成长。我们会继续努力探索,推动课程思政更多样、更生动。”
  该校地理与旅游学院党委副书记乔静是该数字地图项目的组织者,据其介绍,这个项目自今年4月初启动,近百名师生参与开发创作,并在过程中同进步、共成长。“我们希望运用这种青年人喜闻乐见的网络教育形式,让他们足不出户便可进行沉浸式的体验学习,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乔静说。

百支团队多翼联动 实地寻访薪火传承

  一直以来,该校坚持将理论知识深植实践沃土,让青年学子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如今,“红色足迹”数字地图已成为安师大莘莘学子暑期在线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暑假以来,该校组建的112支红色寻访团队紧扣“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主题,以“一条主线,多翼联动”的形式奔赴祖国各地,探寻革命之路,让广大学子在红色之旅中触摸党的根脉,在红色大地上感怀革命理想,在红色基因中汲取信仰力量。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回溯历史、寻根来路,他动情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老区人民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时隔五年,该校赴金寨县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本科生团队踏上了金寨这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寻访当地的变迁。
  “我想跟习近平总书记说声谢谢,也想让他来看看我们这边现在的发展。”村民陈泽申对团队成员们动情地说道。习近平总书记来金寨县考察的那一年,曾在他家的小院和他拉家常。他告诉学生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就坐在这里讲,“要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问卷成果整理,学生们惊喜地发现,依托金寨红色旅游资源,当地变迁看得见、发展听得见、希望在兑现。如今,全硬化的马路地面、错落有致的徽派民宿和规划良好的“网红”村落等让金寨成为了村民们满脸笑意的幸福家乡。
  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边,该校“传承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宣讲调研团队队长屠晓感慨道:“这里是我们党梦想启航的地方。今天重访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让我明白革命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老区土壤不是寻常的资源,红色景区更不是普通的观景台。我们要弘扬红色文化、做好红色文旅、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今年暑期,该校另外一拨学生来到渡江战役纪念馆,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来自“重走总书记的安徽足迹”实践团队的成员韦魏说:“来到渡江战役纪念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我和同学们每到一处革命基地,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这次实践对我来说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从安徽合肥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到浙江嘉兴的南湖红船,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再到青海的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该校青年学子踩泥泞,踏激流,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心灵感悟领袖精神,用行动践行时代使命。学生们在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对红色资源的探访中,坚定“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决心。

安师大山区留守儿童支教团在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金鸡乡中心小学使用“数字地图”向学生们介绍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色足迹”
 
安师大地旅学院暑期实践团队学子在合肥市渡江战役纪念馆前开展生动的党史宣传,并向群众推广自主研发的数字地图
 
维吾尔族学生阿芒尼沙·依来克是数字地图制作团队成员之一,图为其正在讲解湘江战役纪念园
 
安徽师范大学自主研发的“总书记的红色足迹”数字地图
 

万名学子云端追寻 红色精神落地生根

  “快看,咱们在三千多千米外的柴达木盆地还能通过手机沉浸式浏览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红色基地呢。”在青海省,该校生态环境求真团队正依托“红色足迹”数字地图举办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座谈会。“学校把红色教育课堂从‘线下’搬到‘云端’,打造‘行走的’党史学习课堂,让我们在实践的同时,随时随地都能接受红色精神的教育。”团队成员吴谷恩淼惊喜地说道。
  利用“红色足迹”数字地图开展云端追寻的不止吴谷恩淼一名。眼下,该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万名学子依托“红色足迹”数字地图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撰写学习心得,将理论学习融入自身实践过程。学生们每日在微博平台打卡学习情况、在微博评论区分享学习感悟,形成了热烈的党史学习氛围。
  广大青年学子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色足迹”,面向的不仅是过去,更是现在与未来。循着总书记的红色足迹,传承红色薪火,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亦是当代青年人的使命。
  该校201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吴浩冉说:“我校研发的‘总书记的红色足迹’数字地图颜值高,实用性强,一定会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新网红’,让红色文化更直观地走进大众,让党史学习教育在社会大众间的纵深推进贡献出青春力量。”
  “扫描下方二维码就能使用‘红色足迹’数字地图啦。”该校党史青年宣讲团成员滕琪正在向来往的游客介绍数字地图。一位老党员在了解后止不住地称赞:“手机上点一点就能跟着习近平总书记开展红色之旅,对我们这些出行不便的老年人来说真是太方便啦,现在的大学生真是好样的。”
  “今年我们将党史学习教育带入大山,把数字地图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加深对百年光辉党史的认识。”安师大“情系川皖·圆梦巴蜀”山区留守儿童支教队长黄芯茹如是说。
  看到学生们围坐在支教团队成员身旁聚精会神地观看“红色足迹”数字地图,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金鸡乡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王灏开心地对团队成员们说:“这个数字地图好呀,咱们山里的孩子也能走出大山,身临其境游览红色胜地了,你们来了以后,党史学习教育终于从‘灌输学’变成了‘沉浸学’,你们在做大好事啊。”
  如今,“总书记的红色足迹”数字地图已成为安师大学子在暑期实践中投身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党史宣讲活动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平台浏览量达1.7万余人次,1.03万余人转发,8万余人点赞,红色教育成效初步显现。
  该校党委书记胡朝荣表示,组织万名青年学子线上线下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红色足迹,是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创新的积极探索,学校将进一步用好、用活红色教育资源,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党的光辉历程和重大成就中感受党的伟大、领袖的伟大,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勇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本版稿件由通讯员朱蕾、陈祥云、宁嘉惠,本报记者程榕娟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