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一体双轮两翼”就业育人见实效
06: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7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6月2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77期  下一期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一体双轮两翼”就业育人见实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1-06-23 15:42:08

与博清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签约仪式

大陆马牌班试验班开班仪式

  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95.34%,八成毕业生在本省就业,荣获2020年度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激励单位荣誉称号……今年的毕业季还没走远,合肥职业技术学院2020届的毕业生们就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作为合肥市属唯一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该校一直狠抓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推行“一体双轮两翼”就业育人新模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了一波高技能型人才。
  所谓“一体”,即学校牢固树立主动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该校是合肥市职教集团、合肥市创业就业联合会的主要发起单位,连续三年承办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2020年该校与地方政府合办的巢湖人才市场在鼓山校区开业,同年该校金寨路双创园投资4.26亿元的双创大厦开工,借助这些平台,该校主动对接大合肥发展需要,毕业生留在合肥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加,从2016年的35%上升到60%以上。
  “双轮”即专业融合地方主导产业、院系与重点企业深度对接并轨。近几年,该校花大力气将汽车应用技术系发展成机电工程学院、轨道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三个二级学院,适应合肥支柱产业新布局。2020年又将办学规模最大的护理学院、医学院合并缩减,陆续停招了近十个就业面窄的专业,该校现有的56个招生专业基本覆盖了合肥市的主导产业和战新产业。该校要求各二级学院主动服务合肥市规上企业,围绕人才输送这个企业的兴奋点启动合作,近两年该校输送到长鑫存储、海尔等企业的100多名毕业生没有出现流失,体现了校企的高质量合作。
  “两翼”即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并行。该校通过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把控毕业生质量标准,从品行表现、学业成绩、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六个方面诊断学生,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推动三全育人落小落细落实,2019至2020学年诊断中,优秀学生占24%,良好占73%,合格占2%,预警占1%,体现了该校较好的人才培养质量。该校管理引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各专业对接行业企业标准,培养离校即能上岗的毕业生,例如:机电工程学院按智能钳接、数控车床等岗位要求在校内工厂实训,轨道工程学院在合肥轨道三号线模拟实验室上课,建筑工程学院在建筑实训工厂上课,经贸旅游学院的校内电商直播室已经让在校生月收入过万元。
  经过近年推深做实“一体双轮两翼”就业育人模式,该校为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参考案例。
  该校2021届毕业生5112人,同比增长54%。为精心做好202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该校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贯穿融入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贯彻落实教育部两次就创业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厅相关部署,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首先严格奖惩、稳定就业。围绕教育厅就业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开展工作,推进对二级学院就业工作考核与奖惩,争取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较去年稳中有升。其次立足本地、引导就业。对接合肥市大中型企业及学校合作单位、毕业生实习单位,利用教育厅就业服务网络平台,鼓励毕业生在合肥就业创业,争取合肥市就业人数超过65%、安徽省就业人数超过80%。再次举办专场招聘会,力促就业。为二级学院与毕业班配套就业经费,启动多场次校园专场招聘,落实疫情防控,用心用情做好毕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最后是目标导向、创新就业。争取2021年在全省高校就业工作综合评价中取得较好名次,争取在省就创业相关大赛中取得更好成绩,推动校内外创业孵化的学生明显增多,争取成为就创业工作典型案例。

就业典型
经贸旅游学院:电商基地孵化百余名创业人才
 

双创班老师手把手教学生销售技巧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大会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经贸旅游学院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共建双创实训基地, 在2020年10月15日的党政联席会上正式通过了双创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双创班自成立以来,在校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下,现已培训四期学生,涵盖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财会、旅游管理等专业四百余人次,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新商科实战型人才一百余人,优秀学员参与到实战创业项目中锻炼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政府、企业和学校的普遍认可。 
  据悉,双创班在全校以所有专业学生为对象,遴选部分学生参加双创班,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共建双创实训基地,以提升创业成功率及实际工作能力为要求。该校正式与安徽梦森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合职-梦森新商科双创班(以下简称双创班)。双创班首创“成长陪伴、精准赋能、专业培训和现代师徒”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落地的真实创业项目运作和经验丰富的企业创业导师团队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在校大学生实现零基础实战教学、零成本就业培训和零风险在校创业,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创业精英。
  经过一年多的试点运行,双创班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实战人才一百余人,优秀学员参与到实战创业项目中锻炼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政府、企业和学校的普遍认可。一年来协助学校获得两个校赛一等奖、一个省赛铜奖、一个省赛银奖、一个省赛金奖,并且进入国赛阶段,培育的学生输送到科大讯飞等省内外知名企业。

机电工程学院:校企合作实现“毕业即上岗”

组织学生赴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参观见习

  构建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平台,培养高技能制造人才的创新与实践项目是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持续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与实践的成果。针对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两张皮”、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现象,该校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焊接技术专业与中科海奥、马牌轮胎、安徽博清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技术服务、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合作,校企育人双主体,在机电类人才培养上共同发力,使人才培养紧跟企业、岗位需求。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该院加强与合肥市职教集团企业的深度融入,围绕合肥市大力发展量子通信、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机器人、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产业的目标,以合肥市支柱产业和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与集团内的大中型企业,如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合肥海尔工业园、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长鑫(合肥)存储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依托“校外实习基地”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组建专兼结合、校企互聘的“双导师”队伍。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交流会,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将实践教学环节和行业企业生产实际深入对接。产教融合成效显著,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企业满意度显著提升。
  该院还积极参与合肥市经开区“蓄水池”项目,搭建“校、企、区”三方合作平台。目前,在合肥经开区的支持下,该院已与海尔智家合肥工业园合作开设“精工班”,学生除了掌握常规文化课和专业课,还学习企业定制的企业文化、社会实践和职业规划课程,毕业后直接到企业高质量技能岗位工作。
  在“双元”培养、协同育人方面,该院与安徽中显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于2017年12月签署“校企合作框架协议”,采用“厂中校”模式建设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中显智能制造学院。同时,以机电工程学院相关专业学生为生源,根据智能制造型企业的需求,定向培养,成立“冠名班级”及“订单班”。 2020年7月,该院与中科海奥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2020年12月,该院与安徽博清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签约,成立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博清焊接机器人学院。值得一提的是,该院还与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积极推进共建校企特色“订单班”, 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为我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友好省州关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协同攻关、提升科研水平方面,该院与华威世纪电子集团校企共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华威世纪电子集团联合博士后研发中心”。目前,中心已获得2019年度江苏省人社厅博士后资助计划项目,校企正洽谈推进“离子液体在电容器漏电流的保护作用”相关课题研究项目。该院还积极发挥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作用,孙新梅教授牵头成立了中显视觉智能研究所。与安徽中显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共同实施“自动上下料与自动检测分拣与上架”项目研究,对企业方的设计提出建议和思路,对企业所设计的产品提出修改意见,使企业设计的产品更符合生产所需。同时,也享有设计产品的所有权利,互惠共赢,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此外,该院注重发挥专业人才优势,以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主要方向,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科研攻关、课题研究、项目推进等方面合作,着力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为重点的“四技服务”,校企协同攻关。目前该院教师宋铂博士已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联合开展“锂离子电池纳微米材料产业化研究”的课题研究,解决企业在实际电池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为其提供优良纳微米电极材料的方案建议。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张华、通讯员朱鹏飞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