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六有”模式打造毕业生就业创业新引擎
03: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7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6月2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77期  下一期
安徽工业大学:“六有”模式打造毕业生就业创业新引擎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1-06-23 15:39:17

 

学校召开2021年毕业生就业创业专题工作会议


□本报记者  谢婷婷
  通 讯 员  赵传刚
  “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入‘关键期’‘冲刺期’,我们必须争分夺秒、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决战决胜。” 5月20日,安徽工业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题会议召开。会上,校长魏先文全面总结了学校2020年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面临的形势,要求全校上下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六稳”“六保”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育人的重要环节;要把准政策、精准施策、凝心聚力,形成“全员参与、协同作战、决战决胜”的工作态势,全力推进该校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在学史力行中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双重叠加带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诸多挑战,该校积极探索出:提高政治站位,就业创业工作“有担当”;强化组织领导,就业创业工作“有保障”;全程化教育指导,就业创业指导“有举措”;坚持因势而变,就业创业服务“有创新”;坚决落实政策,精准就业帮扶“有爱心”;线上线下发力,稳定就业创业“有落实”的“六有”就业创业模式,实现该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达86.39%,本科生升学深造率达28.70%(创历史新高),在全省2020年度高校就业工作动态监测考核中取得显著成效,也是受到省人社厅、省教育厅通报表彰的我省仅有的三所本科院校之一。

“扶上马 送一程”
  去年11月正式签约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的檀鹏程,如愿实现了自己的职业梦想。作为企业技术部前端开发小组最年轻的工程师,他在半年多的实习过程中,每天都在检验自己的专业积累,随时迎接新的挑战,收获新的成长。毕业季,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的檀鹏程再次返回母校,内心充满了感恩、怀念与不舍。犹记得刚刚踏进校园时,那个懵懂的少年对于未来甚至不敢想象,是兢兢业业的辅导员、学术精湛的专业课老师以及身边可爱的小伙伴们陪着他不断寻找方向、坚定理想。大学四年来,性格内向的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中,积极参加各类赛事,在一次次磨砺中立志奔赴计算机领域的星辰大海。
  与檀鹏程相比,该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钮雪云的求职经历更为丰富。2020年秋招以来,她先后进入多家知名企业干过销售、当过客服、做过中介,前不久正式签约小米南京分公司。“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投简历,遇到很多挫折。每当自己感到迷茫和困惑的时候,辅导员、就业指导老师都会及时地给予我中肯的意见,帮助我调整心态,找准定位,全面分析企业和岗位的发展前景,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班辅导员董春辉是班级学生口中“最操心的老师”:以前操心学习,现在操心就业;以前在校园里、在身边操心,如今在电话里、在线上操心。而董春辉却乐此不疲,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收到学生成功就业的好消息。他介绍,服务学生就业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辅导员和就业指导老师通过帮助学生分阶段地细化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基本的求职技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企业实习锻炼,组织学生走出去、企业走进来,“而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则好比投递快递,要求精准。”
  冶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杨建作为该校就业指导课程组的负责人之一,有着丰富的就业创业指导经验。在他看来,“考研热”“慢就业”和“暂不就业”,从“学生”到“社会人”的“慢热”,以及“希望”和“现实”的不对等,均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现实因素。“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毕业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就业指导教师任重道远。”

学校2021届毕业班辅导员月度工作培训会

“六有”模式见真功
  该校学生工作部部长、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何伟总结2020年学校就业创业工作成效,主要得益于学校“六有”就业创业模式的积极探索和主动实践。
  提高政治站位,就业创业工作“有担当”。该校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全面覆盖、分层培养、协同推进、强化实践”就业工作理念。面对疫情防控,该校及时制定了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校党政领导先后多次召开就业专题工作部署会、推进会、调研会,落实、落细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在“稳”“准”“新”上下功夫,强化责任担当,狠抓责任落实。
  强化组织领导,就业创业工作“有保障”。该校建立了“校就业创业工作委员会——学工部(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学院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为主的组织运行机制,把就业创业工作列入校院两级的年度党政工作重点,切实做到了“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四到位,抓好辅导员“一支队伍”,下好就业创业工作全校“一盘棋”,用好考核奖惩“指挥棒”,形成了就业创业工作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新格局。
  全程化教育指导,就业创业指导“有举措”。根据该校专业、学科等特色,坚持以“启航、护航、远航”的三航工程为引领,构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体系。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强化就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主方向,努力提升就业创业教育指导水平;大力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丰富就业实践活动平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连续8年开展入学新生职业素质测评与学业规划指导,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关联度逐年提升,2020年78.77%的就业毕业生从事所学专业,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较好地支撑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坚持因势而变,就业创业服务“有创新”。该校坚持“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就业工作思路,强化校政、校地、校企和校院的“四级”联动,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引导用人单位利用该校就业信息平台开展在线招聘,实现用人单位空中宣讲、在线招聘、网上签约一体化。该校承办的安徽省2020年工科类(马鞍山)毕业生春季网络招聘会,共邀请2123家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单位数和岗位数均居省内高校第一位。截至目前,学校就业信息化平台入驻单位数7639家,单位数、信息发布量、岗位数以及2021届毕业生协议网签数等均位列全省高校前列。
  坚决落实政策,精准就业帮扶“有爱心”。根据国家出台的各项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措施,该校不断完善就业精准帮扶机制,出台困难群体毕业生帮扶办法,编制《就业帮扶工作手册》,对建档立卡、低保、少数民族和残疾等毕业生群体建立帮扶数据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措施实。2020年顺利帮助927名毕业生和45名湖北籍毕业生申领求职创业补贴,成功帮扶440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帮扶和就业“双百分百”。
  线上线下发力,稳定就业创业“有落实”。该校积极推动落实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以“百日冲刺”稳就业行动为抓手,线上线下齐发力,多措并举稳就业,做到“一名毕业生未就业,就业服务不打烊”。校院党政主要领导利用假期,分别带队赴沪苏浙、山东、天津等地开拓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全年新增就业基地/工作站48家。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用人单位评价该校毕业生“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总体满意率达96%。

学校地市组团招聘会
 
职业指导大师工作室授牌
 
企业高管进校园(太平洋建设集团)校企合作捐赠签约仪式


真抓实干促就业
  面对2021年严峻的就业形势,该校统筹谋划,出台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方案》,编制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南》。自2020年9月至今,已累计邀请进校招聘企业1605家,组织开展校内专场招聘740场,提供就业岗位9.7044万个,在校就业创业服务网为3776家单位发布网络招聘信息,推送就业岗位20.8161万个。
  魏先文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题会议上指出,下一步,学校将坚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作为学史力行、为学生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坚持把党和政府以及各地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到位、利用到位、落实到位,帮助毕业生了解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引导毕业生充分就业;坚持推深做实组织领导、教育指导、就业市场、创新创业、就业帮扶和工作联动等六大工作体系建设,落实、落细就业“一把手”工程,切实强化责任担当。
  魏先文就切实做好2021年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下功夫;二是要把准上级政策,切实在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教育上下功夫;三是要提升工作水平,切实在落实就业创业工作举措上下功夫;四是要着力精准施策,切实在解决就业创业难点上下功夫。在一系列实招、真招、硬招、高招的助力下,该校毕业生必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