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维稳求新 为社会输一流人才
02: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7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6月2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77期  下一期
安徽大学:维稳求新 为社会输一流人才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1-06-23 15:34:02

  2020年,安徽大学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及省委“六稳”“六保”部署要求,坚决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始终将“双一流”建设高校就业质量标准作为底线,牢牢守住基本盘基本面、砥砺深耕责任田主阵地,深挖校友就业资源、深化校地共建、推动学科反哺教育,实现全校初次与最终就业率分别达到86.30%和93.51%,位居全省前列。该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充分落实,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点任务得到充分落地,稳保就业的最新任务得到充分落细,助力“双一流”顺利完成一期建设任务,获得教育部充分肯定。

“一把手”工程牵住就业“牛鼻子”
  一直以来,该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大力推动全校形成全员关注就业、全员参与就业、全员促进就业的工作氛围,积极动员毕业生面向国家和省内重点领域就业,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在部署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研判、督促就业工作,明确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作为本单位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将责任压紧到学院,将任务压实到个人。指导各单位立足专业特点,突出学科特色,广泛动员校友与合作单位,挖掘就业增长点。
  同时,该校建立就业工作“每周一调度”、就业状况“一周双通报”、亮明就业“红黄榜”等机制。校园公告栏上,动态公布各单位就业数据和排名,醒目标注校领导联系名单,督促班子成员主动指导督查学院就业工作进展,效果立竿见影。
“重服务”导向趟出发展“新路子”
  年年就业,人才往哪送?这是该校领导班子经常思考的问题。在摸底就业市场后,该校积极服务地方发展战略,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人才需求,与杭州、南京、绍兴、湖州等地人社部门共建合作基地,拓展学生就业渠道,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2020届毕业生中,面向长三角地区就业的达到6108人,占毕业生总量的69.89%。
  同时服务安徽发展。该校深度融入省暨合肥市重大产业发展,围绕“铜墙铁壁”产业升级、“芯屏汽合”产业集聚、“大智移云”产业培育,做足做好人才文章。近年来,该校毕业生踊跃进入集成电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战新产业,仅2020年就有200余名毕业生就职京东方、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高科技企业的高端研发岗位,为安徽智造贡献力量。
  最后是服务基层建设。该校加大选调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基层就业项目宣传力度,组建工作队伍加强培训指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2020年,该校73名毕业生考取安徽省委组织部选调生,人数位列全省第一;16名毕业生投身“西部计划”,人数位居全省前列。
“创特色”竖起育人育才“好牌子”
  近年来,该校将学生就业与学校“双一流”建设挂钩,同步推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撤销12个专业,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8个“新工科”专业。38个本科专业、14门课程获批国家“双万计划”立项,领跑全国地方高校,位居省属高校首位。2020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达到30.63%,一大批毕业生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学习深造。
  外语、法学、中文等传统专业一直是该校的王牌专业,该校继续发挥这一优势,作为外交部定点招录公务员高校,2020年继续为外交部输送外事专业人才。近年来共计为外交部输送七十余名外交官,已有三人担任驻外全权大使。
  此外,该校还着力探索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特色发展路径,借势聚力改革创新,大力推动学科交叉,深化科教、产教、校地、军民融合。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组建未来学院,储备更为庞大的高质量人才队伍;与华为公司共建教育部“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助力长鑫存储等民族企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下一步,该校将持续输出更多高质量人才,把一流学科建设成果写在江淮大地,助推更多安徽创新企业跻身世界一流。

就业典型(教师篇)
李同亮:为每个学生“扶上马,送一程”
 
  “看着毕业生们苦读四年,一个个顺利签约,走上自己如意的岗位,这感觉说不出来的爽。”毕业季里,每每收到学生签约的报喜电话,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本科生辅导员李同亮都会不自觉地嘴角上扬。
  作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和三级创业咨询师,李同亮在照顾好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余,还特别关心学生们的就业情况。他贯彻落实学校和学院关于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会议精神,召开各班级就业工作推进会。通过谈心谈话、宿舍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到学生中,全面掌握学生的就业心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做好毕业生信息核对、档案材料归档、党团组织关系转接和毕业派遣等工作。
  同时,主动作为,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李同亮主动邀请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来学院举办专场招聘会;争取专业课老师的大力支持,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资源;开发利用科研助理岗位,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建立与校友的常态化联系,积极向校友企业推荐毕业生,充分发挥优秀校友在毕业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吴鸿昆等校友提供了近10个校外科研助理岗位,北京君度卓越林枫等校友提供了近50个企业就业岗位,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
  工作中,李同亮主动发挥自己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特长,关心关怀学生就业情况,深化辅导帮扶工作。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举办各类考研和就业经验交流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院就业创业指导课的观摩活动,提升就业能力;协调杰出校友开展专题讲座,树立求职信心;掌握双困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一人一档,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开展针对性帮扶,解决双困生的就业问题。
  据介绍,小华(化名)曾经是该院一名建档立卡贫困生,性格内向,有多门课程挂科。针对他的情况,李同亮主动给他申请学生助管岗位,将其安排在自己所在的办公室内值班,一方面可以解决他的一些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将他带在身边,关照其学习。经过一个学期,小华没有再挂科,并且有计划地将之前没有通过的课程重修完成。做助管期间,在安排的一件件任务顺利完成后,他也逐渐愿意主动和老师同学们交流。到了求职季,李同亮第一时间推送给他相关就业信息,经过努力,他成为所在专业较早确定就业去向的学生之一。
  眼下又是一年毕业季,李同亮继续开启全天候在线模式,及时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梳理学生的求职意愿、理想岗位和目标城市等基础信息,定期更新学生就业状态,精准推荐相关就业信息,做到精准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他注重增强学生法治意识,指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合理避开就业中的一些潜在纠纷。

就业典型(学生篇)
郭思琦:用实力叩开知名IT企业的大门
 
  郭思琦,就读于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作为校学生会文体拓展部部长、2017级信息安全班长,她曾带领班级获得校级“十佳团支部”荣誉称号,个人获得“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
  然而,熟悉她的人都知道,郭思琦的优秀远不止这些,在学术科研方面,她同样成果丰硕,如参与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项,已成功结题;获得互联网+大赛安徽省铜奖。毕业在即,当很多同学还在寻找工作时,她已经顺利被一家知名IT企业录用。
  在公司岗前培训实习时,郭思琦直言一开始感到“压力山大”,因为招聘企业的HR无意中提到“这次招的80%都是研究生”,她很清楚在同一批录用者中,毕业院校都是“双一流”,还是研究生居多,因此只能更加努力,不想被哥哥姐姐们落下。抱着这种想法,她更拼了,经常深夜还在钻研代码、推敲晨宣讲(公司考核的方式之一)。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一次次的专业测试中脱颖而出,一人获得20多分,占全组分数1/4,更是多次在所有录用者考核中获得第一名,虽然因此瘦了6斤,但是她却笑着说这都值得。
  大学四年,郭思琦一直坚持不断提升自己,不管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她先后通过了英语四级、六级,报名参与省级大创项目顺利结项,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安徽省赛道铜奖。在回忆起当初的时候,她笑着说,虽然有很多问题和困难,但是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除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外,在各类文体活动中也可以发现她活跃的身影。她曾获得安徽大学健身操比赛第一名、院礼仪模特大赛第一名、院女子跳远第二名等多项荣誉。由于自幼学习跳舞,更是主动承包院内的几乎所有的文艺活动,“那个时候每天晚上9点多下课,我们就挤在活动室里不断地练,到11点多衣服湿透了,有时候练到凌晨,回去洗澡也顾不上,累得倒头就睡。”
  毕业前夕,郭思琦经学院本科生党支部高票推荐,参加安徽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评选,对于老师、同学们的信任,她感到十分荣幸,她谦虚地表示自己并没有那么优秀,只是一直在努力,努力去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努力去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努力去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谈及今后有什么规划的时候,郭思琦表示,自己的长期目标是不忘初心,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近期目标是写一份关于读研、就业内容的文档,帮助学弟学妹能更好地抉择,用自己和身边人的经验为他们答疑解惑。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通讯员徐剑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