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工业学校:“四个聚焦”打造技能人才的“摇篮” 安徽省行知学校:传承非遗之美 培育匠心之魂
05: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7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6月1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73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安徽省行知学校:传承非遗之美 培育匠心之魂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1-06-16 12:00:30

 

砚雕师指导学生歙砚雕琢技艺

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举办非遗大赛
“指尖上的中国”非遗技能大赛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弘扬传统文化,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面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时代呼唤,位于黄山市歙县的安徽省行知学校顺势而行,勇于担当,敢于创新,首倡“非遗教育”。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指导下,于2012年4月成立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遗教育研究专委会”。2007年12月在全国率先开设了非遗专业——徽雕艺术,成立了全国首家徽雕艺术学校——歙县徽雕艺术学校,并成为我省首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该校依托本土资源,将非遗传承由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改变为学校正规化培养模式,打造中职教育的“行知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教育特色。
  非遗教育是特殊的教育门类,是抢救性教育,专业精髓在于操作技能的传承。为适应非遗专业发展,该校特别注重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优化非遗教育环境。为此,该校与企业进行设置课程、教材编写、人才评价等多方位合作;聘请徽学大师担任高级顾问,非遗传承人、徽雕大师亲临指导,聘请13位徽雕工艺师长期驻校和在培训基地任教;专业工艺大师们带着自己的企业、资金和项目进学校,开办“大师工作室”。同时,承担学校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非遗专业开办以来,该校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现已开展非遗教育门类12个,非遗实训、展示、宣传基地达1.6万余平方米,建成8个非遗门类大师工作室11间、非遗展示馆1间,为该校非遗教育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自2007年开始,该校牵头举办每年一度的黄山市非遗专业“指尖上的中国”技能大赛,并多次组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作品展洽会和全国非遗作品创新大赛。各类大赛的举行,不仅检验和锤炼了非遗专业学生的非遗技艺能力,也为展示徽派雕刻技艺和宣传非遗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彰显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努力和成就。
  该校牵头组建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以“合作共赢、弘扬国粹、凸显特色、铸造品牌、面向国际”为宗旨,坚持平等合作、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办学方针,推动了非遗教育进校园、进专业、进课堂。针对该校非遗专业起步晚、基础薄、规模小的特点,学校专门牵头成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遗教育研究专委会”,联络全国热衷于非遗文化传承的院校、企业、传承人,进行横向沟通,共商促进非遗教育良策,极大地促进了非遗教育的发展。
  2010年2月,该校成功举办徽雕艺术专业首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师生作品拍卖会,140余件师生作品接受市场评价和检验,成交价逾15万元。此举开全国中职教育“学生作品向市场商品转化”之先河,被称为“中国职教第一槌”。2010年至2015年,该校四次代表安徽中职教育界赴天津参加“全国职业学校学生作品展洽会”及“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创新作品交流赛”,均获得佳绩。
  近年来,该校培养非遗专业毕业生788人、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50余名,为地方非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2019 年,该校成功承办首届黄炎培杯全国非遗创新大赛暨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活动,荣获全国非遗教育特殊贡献奖;2020年,组织参加全国第二届“黄炎培杯”非遗大赛,教学成果《现代学徒制在“非遗特色”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与实践》荣获全国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暨非遗职业教育成果展二等奖,该校案例《多方聚力搭平台 非遗教育谱华章》参加交流,并荣获“全国非遗教育特色院校”等奖项;2020年,学校三名非遗教师荣获安徽省“江淮名匠”荣誉称号,获批市级大师工作室两个;2020年,学校《“非遗进校园” 创新培养文化传承人》入选《“十三五”安徽教育发展巡礼之特色篇》,成为全省非遗特色职业教育最成功的样板。今年,该校先后接待全国各地来校观摩非遗教育1380多人次,受到广泛好评。如今,该校非遗专业学生的作品不断走出校门,跨出国界,先后被江苏省陶行知纪念馆、无锡市职教中心、清华大学、台湾铭传大学等单位收藏,并作为礼品赠送外宾。
  历经多年的摸索,该校走出了一条通过非遗教育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育非遗传承人才的创新之路。今年初,黄山市、歙县《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创建行知非遗技艺学院,打造教育强县新高地。该校决心开启“创建行知非遗教育学院 打造教育强县新高地”新征程,聚力打造“徽文化传承创新基地 长三角非遗教育中心”。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