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小组在教学中的运用 “律动”思维脉搏 “三求”活课堂 “学生师徒结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04:教育在线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7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6月09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71期  下一期
“律动”思维脉搏 “三求”活课堂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1-06-09 13:10:36

 □六安市解放路第三小学  宋仁菊

  谈到说明文,人们都会想到它知识性、说理性强、语言单一的特点,给人的感觉是枯燥无味的。在以前的授课中,我发现学生对说明文文本总是提不起兴趣,课堂参与性很低,所以像大多数教师一样,课堂上我只给学生讲清楚说明文的种类、方法、顺序、语言就可以了。直到思维律动课堂教学模式出现,让我重新审视说明文的教学,有了新的尝试和体会。
一、求“巧”
  美景入画,巧妙导课燃激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在整个思维律动课堂教学模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的导入方式,就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点燃起律动的总基调。
  例如:在讲授《苏州园林》这一课时,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文字导入,而是引入一段视频资料。视频播放结束,同学们畅所欲言,谈了自己对园林的初印象:风景如画、园林众多、各具匠心……一番探究之后,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叶圣陶是怎样用说明文的语言来写苏州园林的。这个导入就像一把钥匙,既打开了探究苏州园林奥秘的大门,也打开了学生思维律动、高效课堂的大门。
  微课助力,自主探究定思维。我让一位同学提前录制了一段微课视频,选取苏州园林的一角带领同学们一起来游览。当这一段视频播放的时候,着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把身在课堂上的学生引入了苏州园林的实景之中。在苏州园林的虚拟情境中,配着对应的画面,这位同学仿佛真的进入了园林中一样。在这位同学微课的引领下,同学们进入自主探究学习阶段,纷纷从其他角度自主理解并归纳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通过这次的尝试,也让我对“微课”这一新兴的多媒体应用方式有了新的了解。它短小却精悍,简短却不简单,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特点,用律动的思维,给语文课堂奏响了新的乐章,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二、求“活”
  美轮美奂,合作探究再交流。思维律动课堂模式下,更应当充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探究中让学生大胆地说,负责任地表达,在课堂上实现思维的对话、智慧的碰撞。基于这一点,为了打破说明文的“枯”,必须在课堂上注入“活水”。
  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针对苏州园林的另外两个主要特点:讲究花草树木的修剪,讲究近景远景的配合,我分别制成两组动感相册。发送给学生后,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组相册进行讨论,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鉴赏。充分的讨论研究之后,由学生亲身体验以“导游”的身份为同学介绍园林。对于南北园林的不同,制成了一本影集,各取一地园林代表,从角落布置上、门窗设计上、色彩上,进行直接的对比,也是由学生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
  这一探究式的课堂环节,将枯燥无味的说明性语言,变成了可观可感的生动性的语言,既给予了学生良好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让学生于无形中认识了美、发现了美,让学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感悟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了学生审美及艺术鉴赏能力。正是在这美的体验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启发了学生智慧的碰撞,进而开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了思维律动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遗拾美好,情感升华传递爱。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也提到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人文情怀”。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中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德育在思维律动课堂中如春风化雨般滋养学生的心田,润物无声。
  “1959年苏州园林存有91处,1982年存有69处,2013年底仅存有53处”,一组大数据的展示,引发了学生的惊诧和一连串的疑问:50多年间,苏州园林竟然消失了38处?为什么会这样?苏州园林的现状是怎样的?……在疑问中,让学生重新审视所学知识,生成新的疑问,这不正是思维律动课堂的独特之处吗?带着这种种的疑问,学生自己借助互联网,搜索资料,探究原因和措施,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的特点、现状和未来都有了更深的思考。最后由学生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在调查和交流的过程中,大家谈到了像苏州园林一样的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种种现象,谈到了从哪些方面去改变现状,谈到了如何从我做起……学于文本而高于文本,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升华,“春风化雨细无声,德育就在言深处”。
三、求“变”
  通过这一课的成功案例,在接下来的说明文文本教学中,我都“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比如在《死海不死》这一课中,我让学生联系地理学科中的知识,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通过学习这一课既丰富了知识又提升了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从多元文化中汲取营养的开放的文化心态……思维律动改变了我的课堂,它让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基于学生的疑问和感受的新理念下的新课堂。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是师生对话式的交流,是“以学定教”的课堂,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才能真正与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进行“思维对话”,生成师生智慧的“共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思维交流才是真正的和谐高效课堂。
  思维律动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巧”起来、“活”起来、“变”起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应顺势而为,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水平,丰富自己的智慧,打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思维律动的智慧课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