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青春文字 | 上一版 下一版 |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学贵有疑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1-05-31 14:24:00 |
□凤台县精忠中学初三(12)班 李雯静 辅导教师 高婷婷
我思故我在,思想是人存在的表征。思想的起点,在于质疑;质疑的对立面,就是迷信和盲从;对真理而言,信服比流言更危险。
大文豪苏轼有散文名篇《石钟山记》,一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关于石钟得名的两种解释:名人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其他寺僧的解说。然而都不令他信服,借实地考察之机,必一探究竟。石钟山在鄱阳湖入长江的临江一面,地势险峻,再加上盛夏降水季节,一叶扁舟夜航风险极大,连“舟人”也难免“大恐”,然而苏轼自与一般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不同。他这种为了弄清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虽然后人经考察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得出真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况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释义,正是和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臆断,亲身实地考察的精神一脉相承。
知识、真理,如海洋无边际、无止境。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近代科学精神的先驱罗吉尔·培根早在13世纪就提倡批判和质疑精神,他说人类犯错误的原因常源于对权威的过分崇拜,被习以为常的偏见局限,自负于有限的知识。明朝学者陈献章也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众所周知,留学苏联的王明照搬苏联的经验,导致红色革命遭受重大挫折;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流行两千多年的谬误;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艰苦质疑探究的基础上,人类智慧之树才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然而时下不少青年学子,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老师或者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名人,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人对知识只会“复制粘贴”,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建树。
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乃质疑的前提,理性的精神、科学的素养才是质疑的基础,质疑并不必然导致怀疑主义。质疑精神是一种理智好奇、求知好问的学习习惯,是勇于探索、勇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怀疑、热爱真理的科学态度,是一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文化气质。它的价值在于肯定真理,摒弃谬误,在质疑基础上建立的知识与信仰才能长久地停留在心田。
惟有质疑精神得以提倡,创新创造才有实现的可能,社会前进的脚步才会迈得更稳,发展才会更健康。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