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向阳”生长 “心语”助残 爱心奉献 奔跑的青春最美 “四史”思政大课助推党史学习教育 九旬老党员21年爱心助学 黄山学院师生共助防疫“一臂之力”
01:头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6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5月28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65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九旬老党员21年爱心助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1-05-28 12:33:17

 □本报记者  谢婷婷

  本报讯  “我又来了,这次还捐助两万元。”日前,92岁老党员牟向五再次来到祁门县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21年来,他累计捐资助学三十余万元。
  牟向五祖籍山东烟台,是一位有着七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曾担任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儿童团团长、青年团副团长、中国第一代轰炸机飞行员,参加过大阅兵和抗美援朝战争。2000年,牟向五离休随爱人到祁门县,一住就是21年。“很喜欢这座山城,离休后总还想着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平日里,热心的牟向五经常关心和帮助周边生活困难的群体。“从小吃过苦,自己舍不得花钱,但就是见不得别人受苦。”看到谁家揭不开锅了,就给人家送米、送油、送吃的;听说谁家老人没子女养老,就去看望,并定期掏钱帮衬;知道谁家孩子上不起学了,就一定要供孩子读书,说读书才能改变命运……2003年,得知团县委常态化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牟向五主动找上门捐款,请希望工程办公室帮助他完成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愿。
  “这一坚持就是21年,累计捐款30多万元。前些年,老人身体硬朗,腿脚利索,经常跟着志愿者上山下乡,入户走访,看到孩子可怜,总忍不住从腰包里掏出几百元钱。”团县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老人年纪越来越大,已经很少参与实地走访,但依然每年按时来捐款,经常和学生通电话。“如今,经由牟老捐助的学生不胜枚举,有的已经大学毕业,有的已经走出大山,有了稳定的工作。”
  在这群学生中,让牟向五印象最深的是祁门县第一中学学生瑶瑶(化名)。2008年,牟向五第一次到瑶瑶家中走访,深感她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拉扯两个女儿很不容易。自那以后,老人开始结对资助瑶瑶。“家庭最困难的时候,50元钱就足够买袋大米,解决我们母女三人一个月的口粮。”瑶瑶母亲清楚地记录着牟向五资助瑶瑶的账目,至今累计资助超过三万元。“在牟爷爷多年的资助下,我终于圆了大学梦。将来我也要学习他,尽己所能地帮助别人,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瑶瑶说。 2020年6月,瑶瑶顺利考上了大学。
  二十多年来,牟向五不仅结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援建了祁门县平里中心学校、雷湖中心学校等多所学校的希望书库,改善了当地中小学生阅读书籍匮乏的现状。曾多次受团县委邀请,走进中小学和学生们分享成长历程,教育学生们要热爱祖国,好好学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近年来,牟向五不仅自己坚持做公益,还引导两个女儿共同捐资助学,乐善好施。
  做公益,牟向五从来都很慷慨,可是采访中记者发现老人对自己却很吝啬,平时省吃俭用,舍不得给自己花钱。“12岁从东北逃荒辗转各地,过惯了苦日子,勤俭节约已经成了生活习惯。”当记者问到帮助别人图什么,这位老党员顿了顿回答:“啥也不图。”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