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花 桑葚熟了 丢失的耳环
08: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6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5月2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64期  下一期
桑葚熟了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1-05-26 12:41:51

 □含山县林头中学   孙邦明

  学校逸夫楼顶上的桑葚熟了!
  同事在工作群中喊道,言语中有兴奋也有惊叹。打开图片,一棵桑树枝繁叶茂,细看,叶丛中紫红的果子,渗出殷红的汁液,颜值好看,又特别令人佩服它生命力的坚韧。
  立夏后少雨,楼顶开裂,它竟然能活,而且还郁郁葱葱,纯靠天“吃饭”,真的不简单。想象一下,一粒桑葚种子,飞舞天空,不经意间落入楼顶,幸运的是它掉进钢筋混凝土的缝隙,一点点的潮湿,一层薄薄的泥土,它便安身立命,呼啦啦生根发芽,从幼小长至成熟,孤单一生,少人问津,依然按照季节的节拍,在初夏时分开花结果,点缀孤寂,于空旷一片中透出独特的绿意。吾想,偶登上楼顶之人,一定会惊叹这“蛮荒之地”,竟也有这样顽强的绿色生命。
  在家乡,桑葚俗称“乌糖果”。名如其果,多汁、味甜和乌色。童年时,乡村入夏,犄角旮旯的桑葚,一个劲地疯长,似乎这些无人管的生命,内在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丢在哪里,便扎根在哪里,直到变成大树,人们才意识到它的存在。桑树干,弯曲柔韧,其材质可火烤成圆形,做篓子的圈沿等,或为乡村篾匠手艺人的辅助材料。其果实,却是孩子们浅夏舌尖上的美味了。
  “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流年的五月乡村,农忙季节,孩子们是无人看管的,享受着无忧无虑的慢时光。光着膀子,打着赤脚,三五位小伙伴,前畈后山地嬉戏玩耍,似乎这种自然独特的散养,奠定了他们未来成长的基本能力。上山觅野味,下河捉鱼虾,进村中爬桑树摘“乌糖果”,不亦乐乎。那时候,饥不择食,摘来的“乌糖果”,手擦擦便急不可耐地丢进口中,也透视出匮乏年代缺吃少穿的窘境。一通暴食,小嘴巴的四周乌黑发亮,像《西游记》中沙和尚的络腮胡,逗得大家开怀大笑,那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清纯笑声。他们的生命力,犹如家乡的桑葚树,虽不起眼,土生土长,然与苦难的岁月抗争,铸就了一种内在天然的坚强品质。
  家乡的桑葚树伴我度过了欢乐的童年时光。在那茂密的树荫下,白天和伙伴们一起玩耍、捉蝉、游泳。夜晚,月光从树枝的罅隙流泻下来,如一片碎银匝地,摇曳不定。躺在椅子上,望浩渺的天空,数眨眼的星星,沐凉爽的清风,一会儿便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桑葚树,校园里还有许多,它们皆长在不起眼之地,墙角、砖缝以及边角地,一年四季,枯木逢春,生息繁衍,风雨兼程,荣辱皆如平常,然内在渴望繁盛的张力始终不丢不弃,令人感慨与反省。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