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涛:从都市白领到村野“猪倌” 王昌:家门口铸辉煌的90后
05: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6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5月2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60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徐海涛:从都市白领到村野“猪倌”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1-05-21 14:41:06

  编前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展现滁州共青团工作特色工作,宣传各县(市、区)团的工作亮点,以优异的成绩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本报联合团滁州市委开展“共青团特色工作县区行”活动。5月13日~14日,采访团第二站到来安县。


  徐海涛的养殖场位于来安县半塔镇大刘郢村肖郢组,从县城驱车过去将近一个小时。通往村里的小路窄又长,道路两边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很难想象,大学毕业,先后在广东省深圳市、江苏省南京市等设计院就职过的徐海涛是如何做出选择,回乡成为一名猪倌?越是好奇,越是想要走近徐海涛。
  记者一行赶到时,徐海涛正从村里回来,忙不迭地将大家请进养殖场。参观猪圈时,刺鼻的异味、地上一汪一汪的污水,早已适应的徐海涛对大家感到歉意。“2016年,我就回来办起了养猪场,这样的环境我都适应了,倒是你们……”徐海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一句简单的适应,却是徐海涛艰难的创业史。2011年,徐海涛毕业于重庆科技学院,先后在深圳清华苑建筑设计院、南京军区建筑设计院任暖通设计工程师,同同学们一样,他曾是城市里精致的高薪白领。几年奋斗,让他终于在城市站稳了脚跟。
  然而转机发生在2016年。远在老家的父亲突发脑溢血,母亲年事已高,此情此景,徐海涛选择了辞职,回到家乡照顾父亲。“在那段时间,看到家乡的变化,以及家乡与大城市之间的距离,当时我就在想,我能为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做些什么?”愁眉不展间,父母盖到一半、因病搁浅的猪圈让徐海涛瞬间找到了方向,“何不养猪,既完成父亲的心愿,也为家乡的发展出分力”。
  就这样,建筑专业毕业的徐海涛很快将养猪场建好,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查阅资料,了解生猪养殖业目前的发展情况和前景,决定走规模化养殖的道路,将养猪场做大、做强。说干就干,他于2017年投资了四十多万元,成立了来安县海涛家庭农场,先后从陕西省、我省合肥市、江苏省淮安市等地聘请专业养殖人员来农场任技术场长,自己跟在后面一点一滴地学。有了技术,猪种也很重要,他在湖南省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引进优良种猪,为了节约成本,他采取农场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养殖,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很快就成为了养猪的行家。
  创业没有一帆风顺,2018年的雪灾和2019年的非洲猪瘟给徐海涛的农场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但每一次他都妥善处理、继续发力。“虽然农场这两年有一些损失,但是我不害怕,我有充足的技术和优良的产品,相信不出意外今年底损失就能全部补回来。”徐海涛说。加上党和政府的扶持,让徐海涛更有底气将猪场做好、做强。
  如今,海涛家庭农场总面积已从原先的6000平方米扩大到1.5万平方米,成为养殖设备配套齐全、环境保护设备配备到位的标准化牲畜养殖家庭农场,现有能繁母猪100余头、乳猪200余头、育肥大猪600余头,2020年收入达100万元。“我准备继续扩大规模,把农场打造成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带动广大农民走上致富的‘快车道’。”徐海涛看着倾注了自己无限心血的农场,满怀信心地憧憬着。
  面对形势越来越好的牲畜养殖家庭农场,徐海涛没有忘记初心,他常说“无论什么时候,人不能只顾着自己,要想着大家”。他的农场一直为周边有需求的养殖户提供优质苗猪、种猪,帮助他们进行猪场疾病防治、人工配种,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养殖效率和养猪利润。
  来安县脱贫摘帽期间,徐海涛主动担起助力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农场一直招收贫困户务工,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高峰期时,有十余名贫困户在农场务工,让他们在不荒废自己农田的同时,在家门口有钱可挣。
  “我们刚才来时走的那条路就是徐海涛掏钱修的”。采访时,半塔镇团委书记吴楠在一旁补充道,致富后的徐海涛为村里做了不少好事,多次自掏腰包帮助村里修缮道路。大刘郢村肖郢组有一条约580米的砂石路,常年使用已经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更是难以行走,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不便,徐海涛见状,在村、组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多次自费购买砂石修缮砂石路,直至今年,该道路完成了硬化。
  此外,他还主动填补“一事一议”项目资金缺口。2017年,大刘郢村肖郢组为了增加肖郢塘蓄水能力,保证村民的用水需求,申报了镇“一事一议”项目,但资金缺了6000元,徐海涛知道后二话不说便出资补上了缺口。平日里,他也是经常帮助乡里,谁家有什么困难事情他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徐海涛始终坚持保护家乡环境,坚持生态和物质同步小康,坚决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他不着眼于眼前的利益,总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投资二十多万元为猪场安装了自动水位控制器,实行雨污分流,增设立页增氧污水处理系统,做到零排放零污染。此外,他还出资4万多元建立了一个600平方米的堆粪场和2个蔬菜大棚,猪场产生的粪便供蔬菜种植用,多余的就对外出售。经过一年的努力,不仅保护了环境,还取得了50多万元的额外收入。
  徐海涛用实实在在的行动革新农场发展路子,默默无闻地帮助身边有困难的群众,更是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推动大刘郢的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