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爱心接力 让索玛花开遍彝乡
07:高校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5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5月19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59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六年爱心接力 让索玛花开遍彝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1-05-19 13:54:11

1.“温情安师大 冬暖索玛花”暖冬助学

2.“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
3.推普助力脱贫攻坚
 
4.中秋节爱老敬老活动


  “桂老师,我真的很喜欢您。”
  “桂老师,您活成了我理想中的样子。”
  在安徽师范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普格分队成员桂淑静的手机上,一条条充满赞美和肯定的信息见证了她过去大半年精彩的支教生活。信息那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中学孩子们一张张漾开的笑脸,一如当地开遍高原的索玛花。
  自2015年开始,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跨越两千多千米到普格县开展支教扶贫工作。六年里,支教团的“小老师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爱的接力棒从未断过,先后累计41名志愿者参与支教,大家坚持以教学工作为根本、以志愿服务为基础、以素拓工作为补充、以品牌活动为特色,扎根西部,用爱讲述“情暖索玛花”的支教故事。
  立足讲台 做教育扶贫的“引路人”
  六年来,支教团主要在普格县中学校、普格县民族初级中学和普格中学附城分校三所学校任教,教学年级涵盖初中、高中六个年级。截至目前,支教团负责“140+”班级的教学任务,覆盖“7000+”学生,教学时长超过2.3万课时,所教班成绩基本位于年级前列,教学能力受到被支教学校领导、教师的一致好评。
  踏实三尺讲台,是教也是学。支教团成员始终坚持教学为本的理念,严格要求自己,从最基础的教学计划开始,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制定针对性的学习内容,认真研读课本内容,从学科入手,一步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全力做好“三个一”(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堂课,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发挥特长 做素拓工作的“排头兵”
  支教期间,支教团依托自身的专业和兴趣特长,旨在建设一个培养青少年文艺素质为核心的学生兴趣、特长及潜质的“第二课堂”载体,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设兴趣学习班。支教团创办播音主持培训班,为学生做艺考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大学梦,并组建校园广播站,选拔播音员,丰富校园文化;开设英语兴趣拓展营,通过英语电影同声教学、英文歌曲翻唱、主题演讲等方式,开拓英语教学新模式,帮助彝族学生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开展体育训练,训练校田径队和体育高考生,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
  指导学生参加比赛。支教团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四川省“天府科技云服务”科学传播大赛、第三十五届凉山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普格县中小学双语优秀作文评选活动、县艺术节等多项比赛并获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支教团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立足服务地实际情况,开展“阳光体育”素质拓展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森林防火、疫情防控、网络安全,禁毒防艾等系列主题班会,全方位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
  不忘初心 做志愿服务的“主力军”
  六年来,支教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累计三百余次。走进青年之家,每年暑期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用心、用情陪伴留守儿童;开展中秋节爱老、敬老活动,给孤寡老人送去节日温暖;实施“免费车票”公益扶贫项目,开展十余次乘车安全培训活动,用一张张免费车票温暖学子回家路;开展童伴之家“童伴护航”活动,以多彩课堂助力青少年成长……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支教团用自己的行动助力脱贫攻坚,诠释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汇爱聚力 做品牌活动的“实践者”
  暖冬助学,情系贫困学子。支教团积极联系公益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并依托“腾讯公益”平台发起“温暖凉山的彝族孩子”项目,为普格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募集暖冬物资和学习用品。六年来,累计筹集10余万元善款、1200份爱心包裹,帮助学生千余人次,努力发挥社会公益的力量,做好“爱心搬运工”,为学生们传递温暖和爱。
  支教团积极联系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人士募集图书,并积极联系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集中捐献旧书籍,活动自2017年发起以来,共募集图书一万余册。跨越千里,这份爱心成为普格中学、民族中学、特补乡中心学校、马儿塘小学、黎安乡中心学校的九十多个图书角,为五千余名学生搭建了一个课外学习平台。
  2020年8月,第22届支教团积极响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号召,在支教地开展“推普助力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走进扶贫一线,通过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长期进行普通话推广与教学,切实解决贫困户因不会讲普通话导致就业难的问题。活动受政府及群众的一致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并收到教育部语言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联合致信表扬。
  “星火团校”是支教团在服务地开展团学工作、教育和引导团员的重要载体。支教团结合时政热点,利用主题团课讲好新时代故事,引导团员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思想上、落实到行动中,帮助团员更好地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做好对团员的思想引领工作。

支教心得
“我们在普格用青春告白祖国”
  六年里,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薪火相传、初心不改,从江城芜湖到千里彝山,跨越两千多千米守望相助,把服务地当做第二故乡,他们用青春告白祖国,在奉献中锤炼自身、收获成长。

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普格分队成员王吉慧

  2020年8月27日,这一天我记得很清楚,因为这是我到服务地后第一次“下乡”,此行我们的目的是走访贫困户,开展普通话使用情况专项调查,推广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
  走访中,一位彝族大姐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家以前住在高山上,啥也不方便,现在搬到山下,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家里的好日子越过越好。后来从组长那了解到,村里的大部分贫困户都是在政府的异地扶贫搬迁政策从高山上搬下来的,好政策让村民从山上走下来,让孩子从山里走出去。这次“下乡”,我们走访了村里的全部贫困户,彝族乡亲看到我们会喊着“安徽来的大学生”,会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真实地感受到了“彝家的心像篝火一样红,金子一样纯真。”
  大半年的时间里,我们在凉山支教扶智、下乡推普、募资助学、志愿服务,用自己的行动参与到这场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中,见证许多一线扶贫人用奋斗书写的脱贫故事。2020年11月17日,凉山州脱贫摘帽,实现“彝”跃千年,有幸参与,有幸见证。
  如今,山里的索玛花开了,乡村振兴的故事即将展开。我们愿把青春播撒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属于我们的乡村振兴故事。

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普格分队成员桂淑静

  刚开始支教,我明显地感觉到当地一些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敢开口说话,不仅是课上回答问题,课下交流的声音也是细若蚊蝇,总是缺少自信。我便想办法设计课堂上的互动小游戏,鼓励学生能够大声且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正值高三,语文学科上的背诵项目必不可少,我顺势开发了“主动背书可免除一次抄写”的项目。一开始,班里只有几个平时就很活泼的学生愿意主动背书。渐渐的,或许是学生间的带动作用,一些平日里不敢表现的也踏进了我的办公室,虽然依旧害羞腼腆,但于我而言却是意外之喜。
  对高三学生来说,3月的“单招”考试可能就是决定他们人生轨迹的时刻。笔试尚可依靠刷题提分,面试实在是他们一道难以跨越的关卡,这却刚好算是我的强项。我主动申请在每天的三四节晚自习前往办公室,为学生解疑答惑,提供面试技巧。做好了“门可罗雀”的准备,没想到学生的热情意外高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所在,我自然将我的所学、所得尽数分享给他们。
  阳光穿过窗隙漏在桌面上,依旧是滚烫而又热烈的,但想起学生们的笑脸,我的心在猛烈地跳动,滚烫而又热血。

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松潘分队成员茆蕾

  支教时间已过大半,虽然在学习上,我们班的学生们并不让教师省心,但在平时的相处中,他们让我切实体会到了为人师的幸福感。
  记得有一次,班上一个调皮的男生上课用激光笔戏弄我,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好像看出了我的情绪,开始不安地向我认错,我失望地看着他,那是我第一次没有控制住情绪在他们面前哭。很快,讲台上聚集了很多学生,他们愧疚地给我递纸巾并且向我道歉。放学后,这群“捣蛋鬼”跑到我办公室,给我送他们最爱吃的小零食,并且郑重承诺以后再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每一位致力于乡村教育振兴的支教教师,心中都有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朴实和善良,但也发现了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行动力差等缺点,这正是我们需要去改变的现状。总有人要为他们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叩响走入知识的门,照亮未来成长的路。教育者应当初心不改,守望麦田,静待花开。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通讯员杨穆龙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