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笑起来真好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1-04-30 11:27:23 |
□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 黄守然 辅导教师 朱劲松
小时候,我常常蹲在家门口左右张望,期待爸爸、妈妈赶紧回家,等他们回到家,我就会很开心;等他们离开家,我又会很失落。曾经,我无数次想:他们为什么过不了几天又要离开?那时,大人给我最多的回复就是“爸爸、妈妈是到很远的地方去给你买玩具了”。我对此深信不疑,只觉得这买玩具的时间太长了一点,一买便是一年。
随着年纪慢慢增长,我到镇上上学。奶奶和我住在出租屋里,爸爸、妈妈会隔几个月回来看我一次,那时候的日子虽然贫穷,但很温馨,爸妈开始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时,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才渐渐懂得,爸妈是不想让我再走他们的老路,他们那一辈人没读多少书,走上社会后太苦、太难。爸妈的辛勤劳作换来了崭新的小区房,我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开心了好几天。日子渐渐好起来,不是那么富裕,但充满欢声笑语。可是好景不长,不知从何时起,我变得和普通人有点不一样:看电视需要放很大的声音,别人喊我三四次才能听见……爸爸、妈妈带我去过许多医院,本地的、县里的、市里的等,都是无果。这让家里的笑声渐渐消失了,爸爸、妈妈总是眉头紧锁,好似被乌云笼罩了一般。不过,爸爸还是想方设法地寻找治疗我耳朵的方法,妈妈则是不停地工作,家里和往常一样忙碌,只是多了一份担子。
直到有一天,爸爸说带我去杭州,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测试听力、佩适助听器。爸爸说,“家里无论多大困难,我也要让你听到声音,能够听到我说的话”。在我眼里,爸爸真的很伟大。当我说,有声音了。他嘴角上扬,露出微笑,但眼泪却流了下来,这是我唯一一次看到他的眼泪,也是第一次看到人的脸上出现这么复杂的表情。爸妈四处借钱,给我买下助听器,家里欠了很多债,但一家人齐心协力、努力挣钱,钱慢慢还上,日子也恢复了原样,只是我身上多了一个“残疾”标签。
此外,三年级的时候,家里多了一个新成员——我的弟弟。弟弟的出生既是家庭的巨大惊喜,也是雪上加霜。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形,爸妈身上的担子又加重了。爸爸、妈妈不得不让弟弟脱离母乳喂养,再次外出打工挣钱,我也再次每年过年时才能见到他们。
等到弟弟快上一年级的时候,因为爷爷、奶奶年纪太大,我又进入了初中阶段,爸妈选择回到我们身边工作。有一次,我看到爸爸手上的一张表,上面写着资助贫困生的字样引起我的好奇。爸爸笑着跟我解释,“这是国家资助我们这些贫困生的,让我们可以去上学”。那时已经有了网络,我上网了解后,特别庆幸自己生在这个最好的时代,这就是雪中送炭,也正因为这样,我第一次知道了“小康”。国家为我和弟弟承担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书本费等,给爸爸、妈妈减轻了不少负担。之后,我竭尽全力学习,希望可以跟得上同学,但成绩日益下滑,我开始没有信心继续学习了,越来越不爱笑了。“不上了。”即将读初三的暑假,我和爸爸说了这句话。他开始沉默不语,一下午抽了好几次的烟。妈妈苦笑着跟我说,“你爸爸从来不抽烟的”。我看着爸爸的背影,觉得他好像苍老了许多,感觉很惭愧。
在进入九年级的9月开学季,爸爸带我到了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告诉我说,“既然不想上学,那你就学技术吧,爸爸不求你以后要孝顺我和你妈,但你要让自己可以养活自己”。这句话刻在了心里。到学校后,我知道了这是一所专门为残疾人及残疾人事业服务人才设立的特殊学校,我发现学校有很多和我一样的残疾学生,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我很好。“雨露计划”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学校贫困生资助等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让我没有负担地在学校学习技术。每次打电话回家,我都会笑着和家人分享学校发生的趣事和学会的新技能,日子一天天过去,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的同时,那个活泼开朗的我又回来了。
在党和国家的呵护下,爸爸、妈妈笑起来了,曾经温馨、甜蜜的小家回来了,既让我更加坚定了与残疾斗争的决心和意志,也让我更有力量、带着笑容跨过每一道坎和越过每一条沟,并在将来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家乡和爸妈,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