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红色地标的“红孩子”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傅军 饶艳琴 发布日期:2021-04-23 18:28:13 |
编者按 从历久弥新的小岗精神,到节能减排的铜铟镓硒、碲化镉发电玻璃,再到铺就致富路的双孢菇……4月18日至23日,记者跟随“皖美”安徽全媒体集中采访团前往我省各市,生动记录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令人难忘的安徽故事。 □本报记者 傅 军 饶艳琴
侯传宇拄着拐杖看儿媳刘红丽擦拭墓碑 □傅 军/摄
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的“孕育地”和“储存库”。近年来,江淮大地上涌现出一茬茬时代新人,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延续英雄的精神谱系,倾情讲述着动人的故事。
三代人接力坚守陵园
4月18日,在涡阳县辉山烈士陵园,今年68岁的侯传宇在40岁的儿媳刘红丽的搀扶下,照常到陵园打扫,向游客讲述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我父亲是新四军交通员,在送信的路上被日伪军抓捕,一番严刑拷打,父亲都没泄密。回来后,父亲看烈士坟墓被日伪军破坏,很是心痛,就毅然决然留下来守墓。”侯传宇介绍,从1945年到1984年,父亲在陵园坚守了40年。随着父亲身体渐渐衰老,守墓的担子就交到侯传宇手里,并留下遗愿:“这里埋的都是烈士,他们壮烈牺牲了,咱守好烈士墓,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作为受益村民,有什么理由不照顾好在这里长眠的三百多名革命烈士?”侯传宇默默记住父亲的话,这一守就是37个年头。无论刮风、下雨,每天天刚蒙蒙亮,侯传宇就开始了他的打扫工作:从大路到陵园有一条长200米、宽4米的路,他要仔仔细细地清扫一遍;晚上放了工,他又会清扫一遍;陵园里的各个碑记,他都要挨个擦拭一遍……
2020年,侯传宇得了脑梗,行动不便,他就把清扫陵园的活儿交给儿媳,“77年接力守墓不能停”。侯传宇的老伴早些年去世了,儿子太内向,女儿出嫁了,儿媳刘红丽刚好在辉山红色旅游中心干点活计,可以接下守陵这个担子,“我想像公公一样,向游客讲解发生在这里的英雄故事,把这个事做下去。”看到儿媳对这件事很上心,侯传宇打心底里高兴,“革命故事代代传,咱们守墓也要代代传”。
重温历史寻小岗精神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就是个好地方,自打从改革开了放,凤阳一片新气象……”4月18日,在凤阳县小岗村“当年农家”景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传承人邓凡兰、陈玉芝唱起了凤阳花鼓,两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开心地向人们展示凤阳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靠村”,到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60万元,再到先后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旅游名村、省美丽宜居村庄等称号……小岗村的进步无疑是巨大的。这背后,离不开小岗精神的有力支撑。
提及小岗村,立马会让人联想起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1978年11月24日,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18位农民为了吃饱饭活下去,摸黑集聚村西头一间茅草屋,按下红手印,秘密签订上述内容的“大包干”协议。严淑淑就是这18位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俊昌的孙女,“受爷爷的影响,我在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做起了讲解员”。如今,严淑淑从事讲解工作已有六个年头,主要负责讲解小岗村所有景点。在她看来,作为大包干带头人的后代,更有责任和义务把这种红色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截至目前,小岗村景点讲解员队伍共计11人,都是30岁以内的青年,其中小岗本地人7人。在这片红色土壤上,这群年轻人用热情讲述着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用青春诠释着“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