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春蚕 | 上一版 下一版 |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记忆深处的那些灯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1-04-14 12:51:09 |
□寿县安丰塘镇老军小学 聂 浩 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年龄不大,玩心却不小,一个星期下来,好奇心结束,我就不想读了。汪义芳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很有耐心。写字时,由于没有任何基础,我们的字都写得七扭八歪,她就一一握着我们的小手,一遍遍教我们写。她还经常一边检查作业,一边夸奖有进步的学生。一天,她把我的作业本高高举起,说:你们看,聂浩的字这段时间有很大进步,写得多漂亮啊!短短一句话,却在我的心里激起了很大的波澜。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我写字越来越卖力,越写越好。直到现在,我还能记起她表扬我时举起的作业本和她说的那句话。
二年级时,语文换成了韩友珍老师。除了字写得不错之外,我成绩却很平平。上学期结束,学校举行颁奖大会,我记不清是生病还是什么原因,去的很迟,大会已经结束。放学的铃声响了,我跑出教室,听到她在办公室前喊我的名字。我跑过去,她笑眯眯地递给我一张奖状。是的,是一张奖状,上面写有我的名字。我感觉心跳加速,额头上渗出了汗。记不清我是不是说了谢谢,反正那天的路我走的特别快,一路飞奔回家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人。一路上我把那张奖状看了又看,生怕上面的名字变成了别人,那天的天气也很好,特别的蓝。还有韩老师递给我奖状时的笑容,一遍遍在我的眼前闪现。这笑容连同她带给我意外的惊喜,深深地刻在一个孩子的记忆里。
四年级时,教我们的是韩承玉老师。记得每天放了晚学,他都要把我们留下,给我们补课,补课的内容包括写出一些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得地的”的选择和“着了过”的填空之类的题目。现在能记起的就是补的内容很多,他一抄就是几黑板,抄完了叫我们自己做完,他再一道一道讲解。等我们放学回家,已是暮色沉沉,牛羊归栏。其实那时候教我们的老师们都是边干农活边教书的“耕师”,工资微薄,不能养家。那时的补课,也不收学生一分钱,全靠老师的一腔热情和责任心。回想起来,我初中乃至以后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都与那时多写多练奠定的基本功有关。
念初中时,一次偶然的作文获奖,激起了我写作文的热情。教我的赵守旭老师经常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里朗读,一篇篇稚嫩的文章在他有声有色的朗读下,灼灼生辉,我的虚荣心和自信心都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得以满足和提升。课堂之外,我就把自己写的一些作文抄给他,向他请教。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进行批改,一一指出优缺点。后来,在我落选在家的日子,他托人给我带来诗集,在扉页写上文字鼓励我,使我在人生灰暗的时光里,鼓起对读书和继续求学的勇气。
读中专时,由于共同的爱好,我和几个同学成立了《散星》文学社。中间由于资金短缺几度面临停刊。创刊之初,教我们语文的吴克裘老师已是苍苍老人,应我们之邀,他满腔热情地为我们题写刊名,指导刊物的编排。在办刊最难的时候,他多次找到校领导,为我们争取办刊经费。正是由于他的大力相助,《散星》在毕业前刊出六期,共刊发师生各类文章近200篇。还记得1999年,在我离校三年的一个雨天,在我人生遭遇又一次挫折的时候,我到了他家,把我的苦恼和境遇讲给他听。他像父亲般的倾听着,安慰我,鼓励我。晚间,我执意要走,他再三挽留,后来看我决心已定,流着泪说我:“孩子,这么晚了,你往哪里去……”没想到这竟是我们师生的最后一次相见。
后来的我,几经周折,又走上了讲台,至今已有二十年时光。每次站在那里,我就恍惚觉得,这些老师的爱心、耐心、鼓励、敬业以及对学生无私的关注和深爱等似乎早已在无形中渗入了我的灵魂,在我从教和做人的每一个细节里都有他们的影子。他们的言行和品质就像一盏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