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稳就业 强服务 暖人心
04: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3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4月07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35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安徽理工大学:稳就业 强服务 暖人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饶艳琴 发布日期:2021-04-07 11:18:56


  编者按  从接地气的就业指导课,到机动性强的线上、线下招聘会,再到全面周到的校地合作……近年来,安徽理工大学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树立就业育人的理念,将就业帮扶工作做实、做细、做精、做到位,多举措确保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就业工作成为推动该校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杠杆。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头连着国家社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安徽理工大学创新工作模式,提前谋划、拓宽渠道、搭建平台,打出一系列“线上+线下”稳就业“组合拳”,给应届毕业生服下了“定心丸”、注入了“强心剂”。
  就业指导“扶上马”
  “一份精彩的简历包括哪些内容”“面试中,如何回答面试官的问题”“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在该校的就业指导课上,由就业指导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校外就业创业导师组成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紧密结合市场行情,为求职大学生讲授职场经验、介绍行业发展及趋势等内容。
  “我们上的就业指导课非常有用,老师教的都是一些知识‘干货’,培养我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该校2017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庄小丽告诉记者,保研名额出来之前,她参加了好几场学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会,并被上海司南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录用。“虽然现在选择读研,放弃了之前那份工作,但老师们教授的面试技巧让我受益终身。”庄小丽笑着说。
  该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辅导员张娜介绍,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到四年级毕业,学校一直很注重就业育人,比如,一年级新生入学时设置了职业规划课程,告诉学生们要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和目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对于已毕业的学生,相应的教师会进行就业跟踪调查,如果仍未就业,将提供一些具体的就业帮扶等。“无论是就业、创业,还是考研,重点都在于心理疏导和精神正向引导。对于部分就业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我们更要多一些耐心。”张娜说,“就业工作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工作,要做好,辅导员就要放下姿态,走到学生中,为他们考虑,真正帮忙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来,该校建立起“学校统一部署,学院组织落实,班级具体实施”三级服务体系;建立了“六大去向”群精准对接,每天精准推送岗位信息和就业辅导信息,充分发挥毕业生互帮互助、互相激励的正向作用。2020年,该校积极开通简历诊断、面试技巧、创业政策等就业创业网络专家分享课、公益讲座等线上就业指导服务课程,实现了毕业生求职择业“天天有咨询,周周有讲座”的目标。
  对于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体残疾学生等重点群体需求,该校“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重点落实”,开启“绿灯”服务。已举办“魅力女生·闪耀职场”女生专场招聘会,遴选出专业性更强、方向更明确、更适合女生的优质企业30家,为全校女生提供岗位2071个;举办“‘疫’见真情·‘职’位有你”湖北籍毕业生双选会,邀请格力电器、富士康等优质企业33家,为毕业生提供岗位300多个,36名湖北籍毕业生中有就业意愿的34人全部就业。
  云上服务“不打烊”
  “以前招工都是要参加线下招聘会,向应聘者发放招聘简章既费时又费力,去年受疫情影响线下招聘会减少了,给企业招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入住安徽理工大学就业信息网后,这种情况得到了缓解”。2020年,不少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该校推出的就业“云模式”给企业招聘工作带来了便利。
  该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田中良介绍,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第一时间科学制定了《关于做好“疫情”条件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方案》,暂停外出实习、求职和开展线下校园招聘会等就业工作。有机结合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平台,同步推送了《安徽理工大学致用人单位的一封信》《致2020届毕业生的一封信》和《安徽理工大学关于举办2020届毕业生春季网络招聘会的通知》《安徽理工大学2020届毕业生“空中招聘会”邀请函》,鼓励毕业生足不出户、“键”指就业。
  “我们利用省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学校官微、今日校园APP、微信公众号及QQ群等平台,为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信息,让其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面试、签约”。田中良告诉记者,2020届毕业生通过各种线上渠道投递个人简历2.1万余份,网上签约2586人。同时,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企业联合举办网络招聘会,4212家企业通过网上平台入驻该校就业信息网,3086家单位报名参加该校春季网络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2.5万余个。
  2020年,该校5925名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3.42%,并获评第三届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受到省政府表彰。截至目前,该校“云上就业”服务仍在持续进行,今年累计为2021届毕业生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629场。
  校地合作“有深度”
  “此次作为用人单位代表回母校参加招聘,并且被聘任为就业创业导师,我能在毕业后为母校作点贡献,感到很荣幸,也很开心”。3月27日,在校企合作签约仪式现场,安徽万硕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祝云辉介绍,他于2013年从该校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毕业,工作到创业的过程中,母校给予了许多帮助。近几年,公司通过就业洽谈会这个平台,选拔了二十多名母校毕业生。
  “令人骄傲的是不论是思想品质,还是业务素质,母校毕业生都十分符合公司的岗位需求。希望今年依然能够以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前来工作,实现共赢。”祝云辉说。
  “以‘增扩市场规模,优化市场结构’为着力点,立足本地,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固拓就业市场,并以提升就业质量为目标,应势所需”。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逐步完善“重点企业专场招聘会为主,行业性、区域性组团招聘会为辅,春秋两季双选会为补充”的校内就业市场格局,目前已与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黄山市、宣城市,江苏省苏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扬州市、无锡市、泰州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金华市、嘉兴市、温州市等地建立长期的人才供给合作关系,各市每年都以不同形式入校开展招聘活动。同时,先后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遂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采用“屏对屏”的网络在线方式,签订政校人才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引才联络站,力求做到“天天有专场,周周有组团,月月有双选”的校园市场规模。
  据统计,该校2021届秋季毕业生6161人,其中硕士毕业生488人、本科毕业生5673人。目前,硕士毕业生签约率10.45%,本科毕业生签约率23.27%,有30%学生正在进行研究生复试,总体就业率超过50%,位居全省前列,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考研升学“齐帮忙”
  “考研升学是更高水平的就业”。一直以来,该校高度重视毕业生的考研升学工作,去年疫情防控期间,采用开展考研复试“云开讲”、“一对一”在线沟通、“24小时就业、考研答疑小组”等形式,为考研学生传授面试技巧,疏解其紧张、焦虑等情绪,全天候为毕业生解决就业和考研相关问题,确保学生在应聘和复试中发挥出正常水平。其中,2020届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达近30%,开创了历史最好成绩。
  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董雨表示,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至关重要。为此,学校积极组建学生工作队伍、教学队伍、校友队伍、家长队伍等四支队伍。就家长队伍而言,强调家校沟通不能局限于中小学,大学也应该重视起来,不仅要让学生们有正确的导向,还要让家长们有正确的导向。如今,面对新的就业环境,毕业生们要认真、全面评估自身条件,摆正、找准职业定位,勇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才能赢得最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今年以来,该校连续三次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推进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再强调、再部署、再加强。下一步,一方面将继续强化就业育人的理念,落实“三全育人”,利用好征兵入伍、“三支一扶”、“西部计划”、选调生等政策性岗位信息,引导毕业生自觉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去;压实工作责任,构建“领导主抓,部门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一把手”工程,做好大型招聘会、组团招聘会、专场招聘会“三会并举”工作;另一方面做好精准指导服务工作,加强毕业生心理疏导,缓解就业压力,掌握不同专业、不同类型毕业生就业需求和就业动态,“一院一策”“一专业一策”“一生一策”,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帮扶,持续开展毕业生精准推荐,切实为2021届毕业生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实现毕业生更充分、高质量就业,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该校紧跟政策“指挥棒”,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结合实际、精准施策,整合资源、多方发力,以硬碰硬的举措确保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3月27日,招聘工作人员向学生介绍企业情况
 
 
2021年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春季“招才引智”活动安徽理工大学站
 
 
3月17日,2021届毕业生春季校园招聘会企业宣讲活动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饶艳琴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