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数说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新变化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黄慧 发布日期:2021-04-07 10:49:07 |
近日,记者从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中获悉,我省省属高校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0个,目前共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0个,较全国地方高校平均160个高出40个,超全国平均水平25%。 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我省34所本科高校(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新增本科专业74个,撤销专业31个。省属高校新增审批本科专业中目录外新专业数排名全国前三。
在2020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中,我省共有33所高校的242个项目获批立项,实现我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进展新提高新突破。
记者梳理发现,我省高等教育多项数据亮眼,高质量发展正迈向新格局。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以来,我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75%的背后是结构的优化调整
以往,我省高等教育存在“规模小,数量少,层次低,底子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主要是大而不强,结构不优,活力不够,服务能力不强,保障能力相对不足,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高校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市场的需要,还要服务于国家战略,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框架中发展。
在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方面,我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校层次和区域布局,努力推动国内外著名大学、企业、研究院所与省属高校联合办学或独立办学。高等继续教育、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建成。由李克强总理和默克尔总理共同宣布的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在学科专业布局方面,我省坚持每年定期发布《本专科专业结构及社会需求分析报告》,引导高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以来,增设专业点1392个,停招、停办专业点3053个。应用型学科专业比例达到75%以上。向教育部推荐新工科、新农科项目各10项,获批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0项。立项49个省级新农科项目和42个省级新工科项目。
近年来,我省分类建设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和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共立项建设8所特色高水平大学、9所应用型高水平大学、29所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每年安排1.48亿元给予奖补,立项支持12所高校的25个一流学科建设奖补项目建设。5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每年安排4100万元进行奖补。初步形成我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各安其位,特色发展,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78%的背后是培养模式的改革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省教育厅先后与省文化和旅游厅、商务厅、省委政法委员会等多部门联合,共建人才培养体制,共搭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倡导通过校企合作引入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行业企业专家,建立校企合作“双元制”。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了高校和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千人培养计划”。创新“三起来,一出去”(让学生学起来、壮起来、乐起来、走出去)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先后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18所高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7个,其中省属高校200个,占比78%。25所高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9门,其中省属高校76门,占比70%。10所高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其中省属高校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
强化学科和平台建设。实施“551”工程,即聚焦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重点支持5所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高校,积极争取扩大我省研究生培养单位规模;按照“三个一批”,遴选50个协同创新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冲击A类等级学科为目标,重点打造10个高峰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获B等或ESI排名前1%学科的高校中,遴选10个高峰学科给予重点支持。制定高峰学科建设五年规划(2020~2024年)。
26项的背后是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显现
人才引育成效明显。截至目前,省属高校共引进和培育国家级人才76人,其中,2018年以来净增加48人次,增长171%。先后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匡光力、复旦大学陈诗一、上海财经大学朱红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翁建平等国家级人才担任省属高校校领导;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引进国家杰青四名、国家领军人才计划一名、优青一名担任相关学科带头人,省属高校共引进其他国家级人才五人。
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2019年,全省高校承担省部级以上在研科研项目3.7749万项,经费总额38.38亿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9728项。2020年,安徽医科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6项,省属高校首次突破100项。全省高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26项。安徽大学黄志祥、张兴义,安徽农业大学宋传奎等三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
标志性的成果大量涌现。全省高校深度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导或参与的“墨子号”“悟空号”发射成功,参与“天问一号”磁强计划研制,九章计算、量子显微、托珠单抗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合肥工业大学五项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两项成果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杨善林院士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安徽大学聚焦安全领域“卡脖子”难题,突破多项核心技术“瓶颈”,独立自主研发成功系列特种高灵敏传感装备,12种装备列装并产品化;攻克毫米波芯片及电磁软件核心技术,实现多功能单芯片集成,探测与识别典型目标;与长鑫存储等共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存储器工程研究中心”,攻关“动态存储芯片”关键技术。
“十四五”时期,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校综合改革,努力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更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更有力的质量保障体系、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
2017年~2020年安徽省高校发展情况表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