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教育改革,呼喊素质教育,一边是校外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学生和家长都疲于奔命,“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成为了一种怪圈。教育培训缘何长盛不衰?本报邀请部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原因与对策。
校外培训成“刚需”
据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92%的家长给孩子报了校外培训班,其中,超半数孩子就读小学阶段,半数家庭每年为孩子校外培训班花费超过一万元,25%的家长选择校外培训班的渠道是广告宣传。
参与调查的近4000名家长中,45%的家长给孩子报的是英语、数学等学科类校外培训班,兴趣类培训班占39%。
“现在校外培训成风,很典型的现象就是周末小区里基本看不到小孩,去各种培训班或兴趣班的很多,很多小孩失去了本该开心的童年。”一位小学生家长告诉记者,“每年两万元的培训费,有没有实际效果其实真不知道。”
为何一定要给孩子报培训班,很多家长表示这是无奈的“刚需”:孩子放学早,家长不便接,只能把孩子送到托管班、培训班;孩子成绩不理想,作为家长既不专业也没精力辅导,只能送到培训班多补课;孩子学习能力强,想给他有更多的提升;别人家的孩子都去培训班了,不敢让自己的孩子独享“快乐”,如果输在了起跑线上,担心孩子责怪自己。
数据表明,超四成的家长表示孩子去校外培训机构是为了培养孩子某方面的特长及升学或部分学科考级,21%的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仅有12%的家长表示是因为孩子自己感兴趣。
“很多孩子刚开始都是有兴趣的,但是能坚持到最后的,其实都是家长在坚持。一边希望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一边又很焦虑。”合肥市稻香村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如是说。
阜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杨虎民博士表示,当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赓续文明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伴随我国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也呈持续增长态势。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再加上中国传统的“望子成龙”抑或“望女成凤”的心态,致使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缘于学生面临沉重的学习和升学压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尤其是在线教育培训更是在资本的加持下席卷全国,校外培训成为家长的“刚需”。
杨虎民认为,虽然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多年来提出大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力推素质教育,但事实上,学校教育虽然缩减了课外作业量,但是由于升学考核“指挥棒”照旧存在,本应在学校完成的学习任务更是加倍转移到了培训机构,非但没有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反而加剧了隐性的教育竞争,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导致全社会陷入了教育焦虑的不良氛围。
校外培训乱象生
校外培训机构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无论是作为兴趣特长的培养拓展,还是学业上的培优补差,校外培训实际上都可以是一个良好的平台,其本身是无原罪的。但是,随着经济利益的驱使,校外培训机构愈加商业化,从“做教育”变成了“做生意”,从“教知识”变成了“教套路”。
尽管《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和《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先后印发,从校内教学、作业布置、考试评价,以及课外培训时长等方面做出“严格依照课标教学”“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坚决控制考试次数”“采取等级评价方式”“控制培训时间”等要求,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仍旧提前教学、违规布置作业,甚至会提前泄题、提供答案、答题套路等,制造成绩提升的假象。
蚌埠市第一中学教师吴金昌认为,培训机构提供给学生们花样繁多的应试技巧是将教育内容被窄化。内容上超纲,方式上刷题,其营造出来的“违成功”是难以持久的。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试题的命题一定会越来越灵活,固定的题型一定会越来越少,更多的题目会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这些技巧和套路自然会失去市场。
“课外辅导所能提供给学生的或许有短暂的成绩提升,但最终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它就像一杯时尚的‘奶茶’,喝起来,口感还不错,但最终代替不了学校教育这杯每天必须喝的‘白开水’,因为只有水才能滋润生命,促进成长。”吴金昌如是说。
这些假象再加上广告营销,让更多家长陷入了焦虑的陷阱。当补课“需求”越来越多大的时候,培训机构的费用则直线上升,使普通家庭的教育成本直线提高,从而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
所以,减负就如同跷跷板,校内这头按下去了,校外这头却翘起来了。
吃好“正餐” 精选“零食”
在合肥市滁州路小学教师梅喆看来,“营造高效课堂”是解决“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关键。首先,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是营造高效课堂的关键。让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带着疑问去听课,可以帮助学生明白新课的重点,切中其难点,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时刻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实现高效课堂。其次,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是营造高效课堂的根本。2020年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作为学校层面,应该准确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在保证大多数学生能顺利掌握教学内容外,更要兼顾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特色辅导,争取让全体学生能达到学习目标。最后,学校打造“书香校园”为营造高效课堂营造氛围。教师及家长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年龄段特征的图书,并指导学生们拉长读书链条:从“选书,读书,议书,悟书,记书”五个环节坚持做下去,努力做到“多读,多思,多背,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的课外阅读一定能真正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巩固和加深课内知识,从而为他们学好各学科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合肥市育新小学教师王义云认为,校内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作业管理要精设计、轻负担。要减负,就必须让学生从成堆的作业中解放出来,作业设计应成为教师备课中的重要内容,从实际出发,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优化作业设计,内容上要精选、适量。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要重质量、增实效。科学定位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减少低效、无效环节,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要求教师队伍要提素质、重研究。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及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传,帮,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带动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王义云建议,校内课余活动要多形式、少负担。教育减负除了减轻课业负担之外,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辅导、通过课后“三点半工程”及学科拓展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把那些家长无时间精力看护而送入校外无资质看护作业班的学生,或盲目跟风参加各种校外培训的学生吸引回校园,以减轻学生和家长校外负担,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多元化发展。
“小学生一开始就报很多课外辅导课程,否则就输在起跑线上了,这样不仅占用了学生很多课余时间,而且忽略了学生各方面习惯的培养,如书写、读书、卫生、交流等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正所谓‘得了芝麻,丢了西瓜’”。对于培训机构的选择,梅喆建议,学生应当先学好课内知识,再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辅导课程,不求量,需求质,正所谓吃好“正餐”、精选“零食”。
“就我现在所教年级来说,二年级的学生完全不需要去补课,父母的陪伴远比机构的辅导好得多,习惯的培养才是至关重要的”。在合肥市庐东学校教师董鑫看来,让学生学会自己整理东西,多干家务,多运动,和大自然接触十分重要。学习兴趣和习惯培养好了,未来漫漫求学路,抓“分数”是完全来得及的。“不是说分数不重要,只有分数就不叫教育,但没有分数,就不要谈素质教育。”董鑫说。
近年来,培训机构的顽疾频出,专项整治迫在眉睫,学校方面也可以“协同作战”。灵璧县尤集中心学校教师刘传海建议,各校要对在校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总数及参与培训的科目进行统计摸排,做好登记,如实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并做好备案。充分利用橱窗、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宣传政策,明确要求和责任,进一步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与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积极引导教师依法执教,杜绝在校外培训机构中兼职现象的发生,坚决抵制有偿家教,切实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规范自己的从教行为,树立教师的良好社会形象。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黄慧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