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礼银:轮椅上办出蓝钻级淘宝网店 祁刚:淮河岸边结出“致富果” 人勤春来早 奋斗正当时 人勤春来早 奋斗正当时 遗失声明
07: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2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3月26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29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祁刚:淮河岸边结出“致富果”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1-03-26 11:32:58

  “都是乡里乡亲的,谁都会遇到难事,帮人一把其实很简单。只有大家相互帮助,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明光市“新农人”  祁  刚


    又是一年春耕忙。阳春三月的明光大地,柳巷镇淮宁村村民祁刚正在自己家的明光市祁刚家庭农场忙个不停,看着一个个洒下的种子,内心油然而生一股喜悦和希望。
  熟悉祁刚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很有闯劲的人,早前随着打工潮,曾先后到广东省深圳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打工,在工地干过瓦匠,搞过电器销售。由于他吃苦耐劳、头脑灵活,收入不错,也有了一定积蓄。
  “1997年的时候,我母亲生病住院了,身边要有人照顾,所以我就回来了。也正是那几年,我发现老家年轻人外流很严重,种田越来越粗放,不少田地都成了撂荒地。所以到了2000年我母亲去世时,我就决定不出去了,想着在家门口干一番事业”。祁刚说,在和家人商量后,他在本村流转土地三百六十多亩,主要种植小麦和大豆,并牵头成立了明光市祁刚家庭农场。
  然而,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早期家里的庄稼都是父母种的,祁刚很少接触土地,一下子种植三百六十多亩土地,对于他来说确实是个考验。“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干了这行,就得去钻研”。祁刚说,那段时间,不懂,他就找行家问;遇到技术难题,他就到镇农技站求教。由于他辛勤耕耘,收成逐年增加。
  为了做强、做大现代农业,祁刚先后投入三十多万元,购置了播种机、收割机、自走式打药机、起垄机等机械设备,还配备了卡车、拖拉机等运输车辆,极大地提高了种田效率。
  2020年7月,受汛情影响,柳巷镇遭受不同程度洪涝灾害。为了减少水灾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在明光市、镇农业部门的指导下,祁刚及时清沟沥水,加强田间管理,所种的小麦、大豆还是取得一定的收成,而且国家惠农政策好,价格上扬,共收获小麦15.5万千克、大豆7.5万千克,共计收入72万多元。
  在喜获丰收的基础上,祁刚没有忘记乡邻。在他的家庭农场务工的都是周边的村民,其中贫困户四户六人,每年每人能增收六千多元。去年洪涝灾害发生后,他积极帮助困难群众和贫困户排水保苗,并做好大水过后的田间管理,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作为种粮大户,靠着这十几年的摸索,他坚守初心,不仅通过自己学技术实现了增产增收,还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成为了当地的“农民技术员”。他主动推广种植技术,为当地的农民做出示范样板。特别是在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上,他都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就看示范户。祁刚就是我们大家学习的示范户”。淮宁村贫困户阚开华说,模仿身边“能人”是农民学习技术的一个主要渠道,有祁刚这样的“能人”做示范,大家有什么不会的马上就问,“学的多了,我们的地是越种越好,产量越来越高”。
  2021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会上关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规划让祁刚备受鼓舞,他盘算着再流转土地两百多亩,在搞好传统粮食种植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营,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带动更多的群众和贫困户致富奔小康,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多作贡献。“在广阔的农村大有作为,只要沉下心来,坚持干下去,种田也能发家致富,带动群众和贫困户增产增收。”祁刚信心满满地说。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通讯员郭茂让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