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仰
03:学生记者在行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2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3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26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信 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1-03-22 14:08:57


采访李承德


采访徐金涛


参观新四军军部旧址

□高二(1)班  黄笑晨
   辅导教师  苏喜娟
  党的百年史册里,那些青史留名的人熠熠生辉。1941年,皖南云岭,国民党特务拖着病重的施奇试图将其活埋。病重的新四军女战士施奇面对残酷的敌人无畏无惧、视死如归。她遍体鳞伤却义正辞严:“你们,连同你们所在的阶级,终究会被人民推翻。”微弱的声音格外铿锵嘹亮,响彻神州大地,回荡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有一种力量叫做信仰,信仰是火种,能燃起人的斗志。战争年代,即使枪林弹雨,即便毫无退路,但为了自由,勇士们也会勇往直前,“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赤诚的信仰永远不会停止沸腾,信仰的光辉总是炽热如火炬。和平年代,那些逐梦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在各自的岗位精益求精、攻艰克难,铸工匠精神,扬大国神威。
老子说:“道之所至,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信仰给了我们踏遍山河的笃定与乘风破浪的自信。新四军女战士施奇心向光明,即使每天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与非人折磨,却始终不背叛自己的信仰。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后辈立志振兴中华,伟大建设正如火如荼:智能时代,科技创造无限可能;宇宙探秘,嫦娥玉兔齐飞;生态环保,建绿色低碳新中国……代代中国人,拳拳赤子心。
  宋朝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这难道不是我们青年应该践行的吗?在世间嘈杂的洪流声中,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前人们的事迹,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的信仰,并为之不断奋斗。

时代殷勤嘱托 青年砥砺向前
□高二(2)班  刘  晨
   辅导教师  程慕宏
  “那是我们胜利的一场战斗,八十多人对两百多人,还缴获了不少武器……”病房里,新四军老战士徐金涛用激动的声音给我们讲述1948年10月发生在泾县茂林镇水岭的一场游击战。
  面对战友的牺牲,徐爷爷说:“我们要更加勇敢,为战友报仇。”刚开始打仗,他们会紧张得说不出话,嘴唇打颤,但当第一声枪响起后,所有的恐惧都被打散。听到这,我深深地震撼了:当年,他不过是十六七岁的少年,与当下的我们同龄。只因一声枪响,就拿起武器,保家卫国。“你们要努力学习,要学真本事啊,将来要建设好、保卫好我们的国家”。一种责任感在我们心底油然而生。
  带着深深的震撼,我们告别了徐爷爷,到了李承德爷爷家。一进门,李爷爷脸上洋溢的笑容让我倍感亲切。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李爷爷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48年的莱芜战役中,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李爷爷和几个战友用身体当做导线,保证通讯的畅通,命悬一线。他不幸肺部中弹,在群众的掩护下才得以活下来。
  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为祖国奉献了青春。邱少云烈火烧身却不移,黄继光胸膛堵枪眼不退却,年仅20岁的新四军女战士施奇被俘受辱英勇就义,还有无数的徐爷爷、李爷爷们英勇杀敌无私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青年一代更应该有远大崇高的信仰,更应担负起民族振兴的重任,让自己的青春无愧于脚下的土地。

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高二(4)班  张  俊
   辅导教师  杨银宝
  3月13日,泾县中学学生记者在团县委朱彦部长和安徽青年报社谢婷婷记者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红色基因代代传  青春向党庆百年”采风活动。
  我们首先拜访了新四军老游击队员徐金涛。徐爷爷说,他17岁参军,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大大小小许多战斗。他说很多战斗之所以能够取胜是因为当地老百姓及时报信。他亲眼看到无数战友牺牲,每次有人牺牲不是削弱了战斗力,而是增强了战斗力。“我们这么多人牺牲得来的天下,你们要学习真本事,建设、保卫国家。”徐爷爷殷切地说。
  我们还去看望了新四军七师老战士李承德,李爷爷1943年从军,曾参加过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他曾42天不下火线,受伤不觉。1948年,他严重负伤,肺部至今存有弹片,多次九死一生,无数次差点暴露,是老百姓掩护他逃脱。他说得很平淡,我却听得十分震撼。李爷爷还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各类勋章,我想,他身上的每一处伤疤也是勋章,无比光荣。
  结束采访后,我们到了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在导游详细的讲解中,我进一步了解了新四军战斗的历程。新四军女战士施奇用生命谱写的誓言,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正如徐爷爷、李爷爷所说他们那辈人用生命才换回的天下,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守住,一定要努力学习真本事为建设国家而奋斗。

不忘民族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高二(17)班  王欣妍
    辅导教师  王晓莉
  伴随着和煦的春风,“红色基因代代传 青春向党庆百年”采风活动拉开序幕。
  第一站,我们探望了93岁的徐金涛爷爷,听他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他17岁参加游击队,开始了漫长又艰苦的革命道路。令他印象最深的是1949年10月在茂林的一场战斗。国民党78师向皖南新四军游击队发起了猛烈进攻,游击队员提前布置好了“口袋”阵,等待敌人自投罗网。仅用了几小时,战斗就结束了,游击队大获全胜,还缴获了许多重型武器。在讲述过程中,徐爷爷眼神散发光芒,神情激动,仿佛回到了战斗岁月。
  怀着对战斗英雄的感激和敬佩,我们又到了李承德爷爷的家中。李爷爷已经94岁,但仍然精神矍铄。李爷爷曾多次参加重大战役,是一位战斗经验丰富的老战士。据李爷爷的老伴说,李爷爷身上有多处大小伤,肺部至今还有弹片残留。一枚枚金灿灿的勋章向我们展示了这位老战士的功绩。李爷爷希望我们能够学习高科技知识,为国家在新时代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在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我们一边观看《用生命谱写的誓言——施奇》的视频,一边听讲解员介绍新四军女战士施奇英勇牺牲的故事。我的眼眶湿了,不禁感慨这是多么伟大而坚韧的品质啊。
  回来的路上,我始终回想着徐爷爷、李爷爷和施奇的英雄事迹,究竟是什么支撑他们不怕牺牲坚持战斗呢?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吧?是几千年来传承的民族大义吧,是民族血脉中流淌的红色基因吧。是的,一定是。青年一代的我们,应当沿着英雄们的足迹,发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建设祖国,争做新时代的英雄。

吾辈当自强 报中华
□高二(18)班  李佳钰
    辅导教师  翟礼文
  “我从没有后悔过,也不害怕战争。” 新四军老战士徐金涛爷爷如是说。安徽青年报社学生记者围在徐爷爷身边,听他讲述峥嵘岁月。
  徐爷爷今年已经93岁,十六七岁时加入游击队。他着重向我们讲述了1948年在茂林水岭发生的一场战斗。那场战斗,徐爷爷所在的游击队只有八十多人左右,而敌军则有两百余人。游击队巧妙地布置“口袋”,将敌人一举歼灭。“这场战斗的胜利要感谢为我们送情报的老百姓”。徐爷爷深情地回忆,一一道出曾经的战友,有的牺牲了,有的之后再未相见。提到战友时,这位钢铁老战士的脸上出现了一抹柔情。
  “爷爷,战友们牺牲了,你感到后悔吗?”徐爷爷怔了一下,随后坚定地摇摇头说:“每当有战友牺牲,我们的战斗力不会削弱,而是有了另一种力量的来源——为他们报仇。”说这话的时候,徐爷爷的脸上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色的阳光,令人景仰。对战友的爱是战胜一切的力量。
  正是因为对国家的爱、对民族的爱、对家人的爱,促使着一代又一代的战士奋勇抗敌,不畏牺牲,只为守护心中那一份最深沉、最热烈的爱。这份爱铸成了我们这个在战火中建立的国家、在抗争中生存的民族。吾辈少年将这份爱永远铭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我们告别了徐爷爷,踏上了新的征途。心中谨记他的教诲:少年当自强,来日学得真本领,报中华。

夜阑提灯寻红日
□高一(11)班  汪  旭
    辅导教师  李本胜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如今的“新天”。乌云渐渐拨散,月光耀舞苍穹,在这暗香浮动的夜色里,我不由得想起两位双鬓花白的革命老战士。
  徐金涛,泾县茂林镇高坦村人,现已93岁。“我参与过无数次战斗,经历过无数次生离死别,最激烈的一场是1948年的茂林水岭战斗……” 说不害怕是假的,“嘣——”枪声一响,心里的恐惧随之灰飞烟灭。敌军两百多人步入设计精巧的“口袋”中,被新四军打得落花流水。说着,徐爷爷释然一笑,面部的皱纹也随之舒展开,“每一次战友的牺牲都不会削弱我们的战斗力,反而让我们愈战愈勇”。
  李承德,含山县人,1943年10月参军,参加过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等二十多次战役。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稚气未脱的少年随泥石滑落山坡,顾不上身上的枪伤与擦伤,内心充斥无限的愤怒与悲伤。眼睁睁看着敌军冲入民房,开枪打死一个又一个深受重伤的战友,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少年纵向一跃,滚下山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那少年正是李爷爷。李爷爷凝视着满桌的勋章,那是属于他的荣誉。
  凌乱的舞步,走过漫长的四季,在温情的日子里涅磐成诗。谁又能想到,这钢筋水泥砌成的繁华都市,曾经却是炮火纷飞、埋葬忠骨的浴血战场。一群坚持革命的人,用鲜血和生命挑灯,带领我们去寻觅那惊鸿一瞥的光。远山如泼墨,近林如画卷,这都是革命烈士们为我们守下的大好河山。英雄们啊,你们看到了吗?那红日已被寻觅到了,在空中,更在心里。


穿军装体验烽火岁月

□配文图片由本报记者谢婷婷摄
□特别鸣谢团泾县县委、泾县中学团委的支持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