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引来就业增收的一泓清泉
05: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2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3月12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21期  下一期
扶贫车间引来就业增收的一泓清泉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杨益军 发布日期:2021-03-12 12:42:58

扶贫车间引来就业增收的一泓清泉
——来自团省委帮扶村阜阳市西湖镇大许村系列报道之十五

  阜阳市颍州区西湖镇大许村扶贫车间的佳豪旗帜厂红红火火的生产、经营受到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2020年5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题为“保居民就业 中国出实招”的焦点报道中,列举了大许村扶贫车间复工复产促就业的案例,该文纵观全国各类企业复工复产促就业的案例中唯一提及的贫困村扶贫车间。


前来调研的阜阳市委副书记刘玉杰叮嘱时任驻村第一书记陈永刚要进一步优化扶贫车间生产经营环境


汪文斌向省脱贫攻坚第三方监测评估人员介绍大许村扶贫车间生产、经营情况


大许村扶贫车间负责人姚园园查看生产流程

□本报记者  杨益军
牛年正月,位于大许村扶贫车间的阜阳佳豪旗帜厂呈现出一片忙碌的景象,自去年秋季以来,该厂频繁接到来自海内外的订单。
“现在接到的订单来自世界各地,即便我们马不停蹄也干不完接到的单子,扩建扶贫车间迫在眉睫,这些天我做梦都在想着早日扩建扶贫车间,从而容纳更多的村民加工订单。”3月7日,该厂老板姚丹丹告诉本报记者,“去年的这个时候,受疫情影响,完全不是这个景象。”
阜阳市颍州区西湖镇在外有为青年姚丹丹长期在浙江省绍兴市加工、经营各类旗帜、广告旗,2018年下半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姚丹丹在西湖镇党委、政府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支持下,经过一番考察、比较,把专业生产国旗的佳豪旗帜厂搬进了大许村扶贫车间。
去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骤然打断了所有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对姚丹丹来说度日如年。过了正月初六,催促他发货的用户不时给他打来电话,要他务必尽快交货。但疫情让他有力无处使,过了正月十六,静卧在大许村扶贫车间的几十台机械仍然无法开工。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姚丹丹悬着的心慢慢放松了下来。他采购了口罩、酒精等防护用品,紧锣密鼓筹划着开工,但心中仍然七上八下,担心没多少人会到车间上班。但当他接到时任大许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永刚打来的电话,心中很快踏实了下来。
驻村扶贫工作队立即召开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班子会议,研究如何帮助扶贫车间早日复工复产。
“所有包片村干部挨家挨户摸排未就业人员信息,除动员扶贫车间原有人员返岗外,还要广为宣传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就业的扶持政策,优先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就业。”陈永刚在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班子会议上强调,“佳豪旗帜厂老板姚丹丹是个有担当、有作为的创业青年,他把返乡创业基地选在了咱大许村,让贫困户脱贫增收多了一处源头活水,要务必引导村民珍惜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
扶贫工作队把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集中到扶贫车间,让他们现场劳动体验后,选择不同的劳动岗位,有缝纫技术的立即安排上岗加工国旗,没有技术的就折叠、整理产品,如果连折叠、整理产品都干不好,就专门负责打扫卫生,村里13个贫困户就这样很快在扶贫车间找到了劳动挣钱的成就感。
姚丹丹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疫情防控,每天上班的工人都要接受体温测量、信息登记、手部消毒、口罩和手套佩戴检查,达到疫情防控要求,才能进入生产车间。
一阵阵“哒哒哒”的声音回旋在扶贫车间,四十多台缝纫机开足马力,忙着赶制订单。贫困户马素梅的丈夫因病去逝后,家庭坍塌了顶梁柱,一下子陷入了贫困状态。多年前就会缝纫技术的马素梅在扶贫车间动作娴熟地缝制国旗,感觉如鱼得水。她每天吃过早饭,上大学的儿子在家中上网课,她总是习惯地戴上口罩,朝三百多米外的村扶贫车间赶,在扶贫车间务工成为她家的主要收入,作为大许村新增贫困户,扶贫车间为她提供的就业岗位让她在2020年如期实现了脱贫。
年过六旬的贫困户张克信整天无事可干,没事就在村头转悠,东走走,西看看,如今给他在扶贫车间安排了清扫厕所的岗位,每天他都会按时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一下子感觉原来自己还是个自食其力的人。
扶贫车间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让很多家庭的孩子不再成为留守儿童。贫困户代志杰的双胞胎儿子在村小学读书,妻子被安排在扶贫车间务工后,无需再外出打工,现在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每天还能按时接送两个上学的儿子。
村里许多因疫情防控无法外出打工的妇女在扶贫工作队动员下,刚开始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扶贫车间的,看过之后很快就被忙碌的场景吸引了。姚丹丹的姐姐姚园园负责车间的生产管理,把扶贫车间管理得井然有序,姐弟俩都很有亲和力,凡来询问的务工人员均热情接待,领着他们在扶贫车间现场感受劳动强度,让先期到来的务工者现身说法,一个熟练的缝纫机手,按件计酬,每月收入在2000元和5000元之间。
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大许村扶贫车间的劳动者不仅没有流失,而且得到了发展壮大。
大许村扶贫车间受到了市、区领导的关注,阜阳市委副书记刘玉杰,阜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白晓云,颍州区委书记张华久和区长张俊杰等市、区领导相继到大许村扶贫车间调研。为落实“六稳”“六保”政策,副区长杜刚一行到扶贫车间现场办公,相关部门及时兑现对扶贫车间的扶持政策,为扶贫车间发放就业岗位补贴、企业带贫补贴。政府主动为扶贫车间分忧解愁,大大减轻了姚丹丹的经营压力,在生产、经营最为困难的时期,姚丹丹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逐渐走出了困境。
姚丹丹重情厚义,对在扶贫车间务工的村民笑脸相迎、真诚相待。中秋节到了,他让扶贫车间的所有职工领到了月饼和水果;村里安装太阳能路灯经费紧张,他听说后慷慨解囊。
“宁肯自己苦一点,也不能亏待给我出力干活的父老乡亲。”姚丹丹多次表示,“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才有了我姚丹丹的今天,能够有机会报答家乡人民是我最大的快乐。”
2020年国庆节、中秋节前后,大许村喜添最美风景:进入大许村主干道,鲜艳的五星红旗映入眼帘。村头六千米沥青路面两侧乳白色太阳能灯杆上镶嵌的国旗把草河湾里的大许村装点得格外美丽。村民们高兴地说,看着村头鲜艳夺目的国旗,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些价值1.6万元的200多面灯杆式国旗是由佳豪旗帜厂生产并无偿提供的。姚丹丹向本报记者表示,他专门安排车间制作了两百多面灯杆式国旗,以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答谢大许村干部、群众对扶贫车间的支持。
团省委驻大许村扶贫工作队自始至终关注着扶贫车间的生产、经营,时任驻村第一书记陈永刚千方百计支持扶贫车间复工复产,驻村第三年底他离开大许村,新任驻村第一书记汪文斌一如既往支持扶贫车间的发展壮大,想方设法为扶贫车间排忧解难,扶贫车间的员工已由当初的四十多人发展壮大到现在的九十多人。
2021年适逢建党100周年,佳豪旗帜厂生产的党旗、国旗将迎来更好的销售前景。西湖镇党委书记李俊山告诉本报记者:“大许村扶贫车间已成为群众就业增收的一泓清泉,镇党委、政府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根据佳豪旗帜厂的生产、经营需求,不断优化扶贫车间的生产、经营环境,目前正着手推动扶贫车间的扩建,扶贫车间如能及时扩建,将带领更多的群众就业增收,最大化释放扶贫车间的就业增收潜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进一步巩固大许村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驻村扶贫工作队义不容辞的职责。”汪文斌表示,“驻村扶贫工作队把扶贫车间就业增收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脱贫群众通过在家门口就业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巩固脱贫成果因此有了更加坚实的支撑。”


2020年5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介绍了大许村扶贫车间复工复产情况


忙碌的大许村扶贫车间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