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第十三中学校报
06: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1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3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18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淮南市第十三中学校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1-03-08 13:25:00

淮南市第十三中学校报
《取 燧》


  《取燧》是淮南市第13中学校报,创刊于2012年4月。“取燧”,语出于《淮南子?览冥训》中“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意思是说求取火种不如自己去使用火石,想得到水不如自己去凿井。以“取燧”冠名,弘扬了地方传统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特色。校报设置有“校长谈教育”“高校巡礼”“《淮南子》名句”“《淮南子》成语赏析”“语文趣谈”“榜上有名”“印象淮南”“教师风采系列报道”等固定栏目。其中“《淮南子》名句”“《淮南子》成语赏析”“印象淮南”等栏目充分体现了淮南市地方文化特色。2017年12月,校报有幸作为淮南市“中国成语典故之城”的申报材料之一。

校长寄语

    我校位于风景秀丽的八公山下,与4A级国家地质公园毗邻,是一所创建于1965年的市属完全中学。2004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2018年被命名为市级特色初中;是全国零犯罪学校、省体育专项(橄榄球)特色学校、省橄榄球运动协会团体会员单位,淮南市文明校园、依法治校示范校、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校园安全工作先进单位、教育民生工程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橄榄球运动项目训练基地,沈阳体育学院教育实习基地。
    我校拥有一支治教严谨、敬业爱生、乐教善导、富于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有省级和市级优秀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六十余人。多年获淮南市高考“目标完成奖”“质量提高奖”、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进步奖”“质量优质奖”“全科均分率优秀奖”。
    2012年以来,我校坚持“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师行于导,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创建实施关注个性、适性而教的“适性教育”办学特色,开展以“打造适性课堂、建设适性德育、构建适性教育课程体系”为项目的办学举措,已形成三大特色。
    五十余年风雨岁月,几代园丁辛勤浇灌。我们将继续坚持教师适性而教、学生适性而学,深化适性教育理念和实践,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砥砺奋进。
    □淮南市第13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陈国武

作品选登

文化溯源尽繁华
□高一(4)班  王雅楠
    辅导教师  段昌富
  华夏子民,泱泱大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上下悠悠五千年的足迹。有名扬四海、万世师表的孔夫子留下的儒道学说;有流传千年、万古不朽的神话传说。多年来,我们取之精华、弃其糟粕,周而复始,才留得如今来之不易的瑰宝。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人们对于病魔依旧无处可躲,但就在几千年前,一个毫无现代科技与科学的社会中,出现了无数令人赞叹不绝的神医,他们巧妙地运用世间万物之灵,根据性味归经的理论,造就了中药。
小时候因为身子弱,也算是与中药有所接触。
  常给我抓药的是个五六十岁的医师,姓张,故每次提起,人们都会喊他一声“张医师”。记得每次去他家时,还未踏进大门便可以闻到一股淡淡的、沁人心脾的药香,也没有想象中那种难闻的气味,更因为这个,好几次离开时,我都会使劲儿地再闻一闻。
  抓药时,我一般会站在张医师旁边,仰着头看着他从容不迫、嘴里念念有词的样子:“麻黄两钱,桂枝三钱……”有时来了兴致,抓完了药,他便会坐在太师椅上,一边缓缓地扇着蒲扇,一边和我唠其他的:
  “小丫头,你知道这个中药是怎么来的吗?这得从很久以前说起了……”
  “小丫头,你知道白芍这味药和华佗之间还有一个故事吗?这个啊,可多亏了他的妻子咧。”
  我大多听不懂,只见张医师绘声绘色地和我讲着各种中药故事时,脸上总会露出无比骄傲的神情。那会儿的我虽然不懂,但总觉得中药很厉害,一个劲儿地在一边点头应声。
现在看来,中药确实了不起,理应受得赞誉,而古时候的医师似乎更是有妙手回春的法力,辅助着中药,把中医药发展得淋漓尽致,将其推上一个又一个巅峰。
  现在,人们总喜欢拿中药和西药相比较,有的甚至会把中药贬得一文不值,但在我看来却不尽然。
  中药辩证施治,讲究疗程,得一步步来,对于治疗慢性疾病有良好优势,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抵御外来病毒的侵害,可以治本。西药便捷,普遍用于现代家庭,通过外援来治病,虽然表面好了,却不能根除,只能治标。
我的论述当然不足为据,我也并不是认为西药毫无好处,二者都是为了救死扶伤而存在,只不过我更倾向于凝结了宝贵精华、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取得无数辉煌成就的中医药。
  中药无论如今怎样,也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之一,不能丢也绝不能嫌弃。
  都说苦口良药,小时候的我有时不肯乖乖喝药,方法用尽了的奶奶无计可施,这时就会连哄带骗地对我说:“这可是那月亮里的小玉兔特意捣、煮给你喝的。”
  被注意力吸引的我顿时就来了精神,追着问:“那月亮上会住人吗?”
  “那当然了,里面还有一个好看的小仙女呢,不过这仙女啊,她可不喜欢不听话的孩子。”
  每每这个时候,虽然心里抗拒,可为了讨仙女姐姐的喜欢,我总会张嘴乖乖吃药,之后就缠着奶奶讲故事。
这个仙女便是嫦娥。因为被迫无奈去了广寒宫当了仙子,她的丈夫后羿思念她,就在夜晚月辉洒满的地方摆上各种糕点、美酒和佳肴,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那天的月亮会变得格外圆,挂在繁星密布的星河中,泛着皎洁之色,那天的晚上可是个伴着悠悠桂香的缱绻月夕。
  这一天,亲人们总会从百忙之中抽空回到家乡,陪父母、亲人吃上一顿团圆饭,一家人谈天说地,气氛好不活跃。临近黄昏,道路、小巷已经万家灯火通明,大街上更是如此,有卖各种的小吃,也有卖各种发光呈五彩闪烁的小玩意儿。你还会发现,会有小孩儿手里拿着类似火炬的东西——火把,都是由父母或爷爷、奶奶做的,到了晚上再拿出来点燃苗头,与伙伴们比比谁的最亮、最好看。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很多不同的习俗和寓意美好的节日,它们代表的不仅仅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它们如细水涓流,不张扬,是无限繁华尽头的一泓源头活水,是我们祖祖辈辈不能遗忘的根。在漫漫历史长路上,我们寻找文化,我们继承传统,生生不息。
(本文在该校第六届校园作文大赛中获高中组三等奖)

奋斗 永恒的旋律
□初三(3)班  张博雅
   辅导教师  陈国梅
  2020年春节本是合家欢乐的节日,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许多人不得不暂时告别团圆,纷纷重返自己的工作岗位。
  一封封请战书,一个个刚劲有力的签名。他们的名字,我们深深地刻在心底,因为他们是甘愿付出、不怕牺牲、舍小家为大家的战士。
  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双层手套,每次护理一个病人,身体就被汗水浸透了。每一次手术中,护目镜的起雾、双层手套及防护服的臃肿,毋庸置疑,为战士们的战斗增加了许多难度。每当深夜拖着沉重而疲倦的身体脱下层层防护服时,他们不仅脸上有光荣的勋章——护目镜“烙”下的印记,而且浑身还散发着勇敢与担当的精神。这是他们与病毒奋战留下的印记,是他们美丽心灵的充分展现。
  一通通的电话,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笑脸。他们的面容,我们深深地印在心中,因为他们是奉献自我、舍小家为大家的勇士。
  他们戴着红帽子,到各家各户门前发通行证,异常仔细地查询出入人员,提醒各家各户做好自我防疫。他们戴着红袖章,认真负责地为出入人员测量体温。他们穿着红马甲,专心致志地登记出入人员,并打电话询问相关问题。正午的时候,太阳当头照,他们饥肠响如鼓,忙得甚至连碗泡面都来不及吃;风雪交加的时候,他们仍坚守在小区门口的岗位上,一丝不苟。每天下班都已经到傍晚甚至晚上九十时,回到家还要为家庭操劳。小区流动着的红色,给大家带来了战胜疫情的无限希望。工作时,谁也不曾注意到他们面额上豆大的汗珠,如同断了线的珍珠不停地滴落,这汗水是他们辛勤与奋斗的象征。鲜亮的红色展现了一道最亮丽的风光——奋斗的光彩是最美丽的!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以钟南山院士为首的专家组的带领下,通过医护人员的辛苦劳动、社区人员和志愿者的努力奋斗,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可曾知道这是咱们中国人用了多少辛酸日夜的拼搏换取来的。他们不畏艰险,抗疫勇士们面对陌生而又凶恶的病毒,不停地尝试了解它、打败它;他们不怕牺牲,有不少抗疫勇士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面对病毒巨大的挑战不屈不挠、顽强地抗争。即使屡次的失败而血肉模糊、屡次的打击而遍体伤痕、屡次的劫境而命悬一线,但他们始终痴心不改,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不断激励自己进取拼搏,朝着坚定的目标前进,正所谓“那含泪播种的,必含笑获享收成”。谁是英雄?在抗疫中屡屡受挫但始终奋起抗争不服输的人们就是真正的英雄。
  任何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必经坎坷,人生的道路崎岖不平、困境重重、风雨交加。是否能够战胜挫折,只在我们一念之间,是不屈不挠还是一蹶不振?我们的选择是我们有坚强的意志,用坚实的行动勇往直前、迎难而上。因为我们拥有一个永恒的旋律——那就是奋斗。
  奋斗,永恒的旋律。
(本文在省第四届校园读书创作活动中获初中组一等奖)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