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律动教育 陪伴幼儿成长 微群荟聚 捕点突破 国学经典进课堂
14:学科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1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3月0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16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国学经典进课堂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1-03-03 13:59:27

□定远县泉坞山小学  彭 顺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是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国学经典融于课堂。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诵读国学经典,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
国学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开展《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文学经典的诵读活动。简洁明了的句子,读起来有轻松有趣的音韵感。如《千字文》是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它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能够提高学生的识字量,提高学生初读课文的效率,增强学生的背诵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感,从而更好地感受汉语言精髓所在,并由此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同时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够常常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文章增色不少。
  二、诵读国学经典,助力学生的品格塑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设国学经典教育,中华最精髓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将在小学生这样的民族未来者的身上延续。以中华文化为主要载体的国学含有丰富的人格精神教育资源,推己及人、尊老爱幼、和睦亲善、谦虚谨慎、勤劳节俭、重情重义、刚正不阿、自强不息、爱国如家、天下为公等传统美德,深深地融入于源远流长的文章典籍之中。正所谓是“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在诵读经典的同时,学生会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文学可以塑造人的品格,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小学语文所遴选的优秀的国学内容,必将通过语文独特的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人格精神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例如,《母亲的恩情》一课,主要描写了诗人在临行前母亲为其细细缝补衣物的情景,充分体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母爱关怀与母子之间流淌的浓浓亲情。在教学时,我就以此为凭借,向学生延伸《三字经》里的相关内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的经典名句,它讲述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搬家的故事。同样是母亲,同样有一颗慈母之心,孟郊的“报得三春晖”和《三字经》中的这一名句在千百年来一直被广为传诵,是有着特别的道理和缘由的。在《三字经》里,还有许多告诫人们为人处世和做人道理的名言警句,也可以适时引导感兴趣的同学进行阅读。同时,在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历史名人故事,在课堂教学时,我也常常凭借这些故事,结合国学经典向学生传递做人的道理。
  三、诵读国学经典,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主要通过固有的精神文化来体现,而这种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便是国学。在小学阶段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是培育民族精神的绝好途径之一。从国学中探寻民族精神,通过国学,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引导他们的行为、道德模式,最终达到“重塑民族精神,重塑道德秩序”的目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收录的大量的古典诗词、神话传说、民间和历史人物故事等,多在传扬着这种精神和意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晏子使楚”里的爱国情怀及“将相和”中以国家大局为重的团结精神;“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等传递着为人类幸福生活而不懈追求的精神;表现出“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草船借箭”里的智慧等。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总之,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瑰宝,闪烁着古人智慧的光芒。传承国学经典,需从新一代抓起。通过国学经典的熏陶,帮助他们清楚做人的道理和准则等。国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并处处洋溢着无穷的智慧,将国学经典渗进学生的生命中。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