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今年工作划重点
全力解决培训多作业乱家长累等问题
记者从2021年全省教育局长会议上获悉,我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84.3%提高到88.7%,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3.4%提高到94.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46.9%提高到59.4%。2020年,预计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继续保持在50%以上,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总体进入全国中上、中部前列。
会议中,省教育厅厅长赵振华指出,今年我省将从以下七个方面部署教育重点工作。
五育并举
德育方面,要把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的成果运用起来,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智育方面,要突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求知问学的主体地位、突出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重要角色。
体育方面,要重点解决“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的问题,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开展平衡膳食校园健康促进行动。
美育方面,要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配齐、配强美育教师,帮助每位学生学会一项至两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广泛开展美育活动。
劳动教育方面,要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化、多样化、日常化,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家庭劳动时间小学一年级至二年级每周不少于一小时,其他年级每周不少于两小时。
固本强基
学前教育方面,将在全省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99所,到今年底全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要保持在85%以上。指导各地抓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安徽省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试行)》等文件的落实,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坚持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落实到保育教育全过程。
义务教育方面,深入落实“公民同招”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推广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等办学形式,同时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不低于85%。
高中教育方面,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消除大班额,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完善我省改革实施方案,补齐、补足改革基础条件短板,确保改革稳慎启动。
特殊教育方面,支持和鼓励20万人口以上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推动孤独症学校建设。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加快发展专门教育,切实做好对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矫治。
教学研方面,要建立健全省、市、县、校四级教研工作体系,打造高水平教育智库,完善各学科专家库,推动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打造本地特色教研品牌。
提质培优
办学条件方面,省委巡视指出全省有“207所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占比60%”,经过近一年的整改,目前全省还有1/3的学校不达标。省教育厅表示,确保今年底前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均达到B类以上办学水平,并力争有更多的A类办学水平学校。
产教融合方面,完善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校企对接及专业对话协作、校企“联合招生,合作育人,定向就业”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运行等机制的建立健全上,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双师”建设方面,目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相较2015年减少两千三百多人,师生比已高达1∶27,远低于全国平均和长三角其他省市水平,要着力提高名师、名校长联合培训的质量,支持职业院校以不低于20%的编制数聘用兼职教师。
改革试验方面,加快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积极争取职业教育本科试点,常态化举办学生技能大赛和“文明风采”竞赛等活动。
技能提升方面,要立足职业院校主渠道,面向退役军人和武警官兵、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提供多样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同时要做好老有所学工作。
协同合作
基础教育方面,最大程度地发挥名校名师数字化课程资源的作用,促进名城名校融合发展,联合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职业教育方面,引导职业教育资源向国家战略导向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集中,共建长三角职业教育协作试验示范区,探索开发共建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机制。
师资建设方面,完善中小学、幼儿园优秀管理干部、骨干教师跨省市、到名校挂职研修机制,建立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师跨地区合作教研共同体。
平台交流方面,共同举办长三角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大赛和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共同搭建长三角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
机制运行方面,携手制定“十四五”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推进方案及近期工作要点、长三角引领长江教育创新带实施方案等,共同构建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现代化规划体系。
回应关切
关于“培训乱”问题,要突出整治校外培训中唯利是图、学科类培训、错误言论、职业道德失范、虚假广告等不良行为。
关于“作业多”问题,要努力做到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
关于“家长累”问题,要着力解决在家长群里布置作业、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要求家长通过打卡提交文化学科作业、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等问题,让学校的责任回归学校,让家庭的责任回归家庭。
关于“接娃难”问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各类教育公益活动,严禁各地以课后服务名义衍生出“变相补课”“高价补课”“强制补课”等新问题。
关于“抗压差”的问题,要每学期开学初班主任与每位学生“面对面”“一对一”进行谈心谈话,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严格落实教育部每周0.5课时的要求。
人才支撑
师魂铸造方面,支持一批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开展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和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提高高中起点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比例,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
师能提升方面,要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省级规划、市级统筹、县级落地的“国培计划”运行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双向挂职和交流机制。
教师减负方面,明确不得简单用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等评价教师,全面清理和规范进学校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实行目录清单制度,未列入清单或未经批准的不准开展。
尊师爱师方面,健全最美教师、优秀班主任、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等多元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做好乡村学校从教30年、2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要素保障
工作领导方面,探索建立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课堂课外、网上网下舆情管控,广泛开展迎接庆祝建党100周年、学习“四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活动。
经费保障方面,动态调整各类教育生均拨款标准,确保实现“两个只增不减”。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刚性落实资金。
智慧学校建设方面,今年要启动非贫困地区的教学点智慧学校建设,年内完成50%,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覆盖率要达到85%。加强对学校各类学科教师及运维管理人员的针对性培训,培养更多“土专家”。
教育督导方面,要综合运用政府督政手段,制定教育督导评价奖励补助办法,创建一批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县(市、区)。
安全发展方面,坚决避免“躲”“推”“捂”“拖”,妥善做好学生欺凌和暴力伤害师生、“校闹”等处置工作,加强防溺水、防不良“校园网贷”等方面的安全教育。要切实做好高考等各类教育招生考试组织录取工作,对冒名顶替、篡改志愿、考试舞弊、骗取加分、更改身份等有损教育公平的行为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黄慧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