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 推动农业发展 加快实施老年人权益保护条例 拓展农民工“乡居城业”就业新模式 疫情下的省两会让人踏实又安心
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0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2月05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09期  下一期
拓展农民工“乡居城业”就业新模式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1-02-05 11:01:09

省政协委员  杨国才

  “一手是疫情防控,一手是传统春运,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返乡农民工会选择‘乡居城业’这种就业新模式,所以我们要去拓展和完善它了”。在今年的省政协会上,省政协委员、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杨国才直奔时下春运热点,带来了拓展农民工“乡居城业”就业新模式的提案。
  出于专业本能和职责使命,履职以来,杨国才一直关心着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出行问题,今年则是将目光瞄向了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乡居城业”就业新模式。“所谓‘乡居城业’就是居住在乡村,但工作在本地中小城市或小城镇,每天往返于家庭与工作单位之间”。杨国才说,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农民工就业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农民工异地返城返岗就业受到较大冲击。疫情倒逼之下,一些返乡农民工不再跨地区流动,而是选择“乡居城业”。
  我省是农民工输出大省,2017年、2018年、2019年流向省外的农民工总数分别为992.5万、971.8万、920.6万。尽管流向省外的农民工规模依然庞大,但2018年、2019年分别同比减少了20.7万、51.2万人。“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省经济这些年的高增长,使得农民工大量回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杨国才说,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省各地政府通过搭建供求对接平台,提供就业服务援助,提高企业新录用人员培训补贴标准,加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创业园创建力度,出台创业扶持政策等途径,积极引导和帮助受疫情影响不愿或不能出去的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调研中,杨国才发现,这些就地、就近就业的返乡、留乡农民工不少采取的就是“乡居城业”就业新模式。他们白天到离家较近的城市或小城镇的产业园区上班,傍晚下班再回到村里的家中。“相较于异地转移就业模式,这种就业模式具有工作、生活成本低,能兼顾农活、照顾家庭等优势”。
  然而,“乡居城业”作为一种新型农民工就业模式,其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制约,如相匹配的就业岗位不够充足,乡村居住环境还需改善,连接城乡的道路交通还需再提升等。“目前这种就业模式对50岁以上年长农民工比较有吸引力,但在年轻农民工群体中还不是很受青睐,这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杨国才说,基于这些制约因素,今年省政协会上,他在提案中带来三点建议:一是就破解临近城镇就业岗位不适的难题,建议临近城镇要依据返乡农民工特点,重点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政府要在税收、信贷、市场准入、员工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二是就破解乡村生活品质不优的难题,建议结合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尤其是多建设一些必要的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多组织一些传统特色民俗活动,以增添乡村生活的情趣。三是破解城乡之间通勤不便的难题,建议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确保乡村有全天候的道路和公共交通,“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工能以合理的时间、金钱成本往返于家庭与工作单位之间”。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