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火房流年味 冬日玫瑰 寻味冬野荠菜 追山芋
16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0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1月20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04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暖暖火房流年味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汪红兴 发布日期:2021-01-20 12:58:29

□休宁县石田中学    汪红兴

  屋外,群山银白,瑞雪霏霏,阴霾云块笼罩着天地,飘飘扬扬的雪花,覆盖着山川河流屋舍人家,万籁无声。
  屋内,咕嘟咕嘟、咕嘟咕嘟……若干久经“考”验的砂锅、钢精锅、洋瓷盆,烟熏火燎,锅里堆得满满的辣椒、肥肉、豆腐、冬笋、白菜……红的红,黄的黄,白的白,绿的绿,横放在火镰上,“滴笃翻”的汤汁不时往外溢,下面是火凼,文火忽明忽暗,散发着幽幽的光。四周围着有些年头的长短凳,包浆油光发亮,坐上去吱呀一声,像是老鼠的嚎叫。四壁为木板或砖壁,吸附着厚厚的灰尘,木栅栏的小窗贴在板壁上,光线从外面泄进束光来,好像是一盏灯照亮了里面世界。
  这就是火房,徽州大山里冬季山民的取暖之地。
  徽州多山,千峰耸峙,山高林密,遮天蔽日,民居大多藏匿在大山的褶皱里,冬阳只是象征性在房顶晃一晃,打个照面,就躲到山那边去了。莫说那简陋的树皮房、木板屋,即便是粉墙黛瓦的四合院,冬至后,那寒风嗖嗖地响,从那天井、厅堂中钻来,刀刮一般,阴森森、冷飕飕,好似一个冰窖。以前山民生活艰苦,破棉袄,单衫裤,冷得牙齿打颤,浑身哆嗦,那得烤火。
  最常见的取暖工具是火熜,携带方便。在乡村走走,总能在村头巷尾,遇见那些拎着火熜的老人,火熜上写有工整的毛笔字“××置办”,彰显着一地文风。两只手交叉搭叠着拱在腹前,上面罩个深蓝色的长围裙,嘴上叼着根烟,倚着斑驳的门板。遇见每个行人,都是露着淡淡的笑,平静而从容。不时用铜火箸拨拨,然后别在火篮脖颈上,日子一如那老宅里的自鸣钟,不慌不忙,终生平静。
  不过火熜在取暖家族中,只能算小儿科,还有火罐、火盆、火炉、火箱,而火房则是老大。
  “火房是个鬼,沾上放不了。”这是常挂在村民嘴上的话。因为火房的暖,从头到脚全身心,是最惬意、最温馨的享受。它比空调房要透气,更富烟火味。
  火房唯有深山农家才有,山越高,谷越深,火房就越多。因为火房耗炭多,需早早准备,山村主妇弯刀打屁股,拎个水桶,到山场上伐薪烧毛炭。这烧毛炭活有技术,火候把握到位,脸儿像只猫,只有眼眸在动,挑回一担又一担的毛炭堆在柴房中,一家老小一冬就不愁了,别看开始堆山似的,但到来年春暖花开,依然柴房空空。
  火房大多为偏房一角,小的几平方,大的十来个平方,大多可以容纳十来个人。就地挖个火凼,或圆或方,或大或小,几块砖砌起。顶上沉甸甸的红薯、金灿灿的玉米,或者火腿、干豆腐、腊肠等,似乎一家的家私都聚在这,唾手可得。四周贴着旧报纸挡着缝隙外面的凛冽寒风,报纸冷不丁是民国的《申报》,让你大开眼界,这都是当年的祖辈徽商带回家的。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进门便是客,雪天里,到了山里,山民递上一根烟,泡上一杯松萝茶,把你引进火房,就像东北人拉你上炕,然后就坐在火房里吃饭聊天,螺蛳壳里做道场,炉火日夜不熄。
  昏黄的油灯下,农妇们就坐在男人身旁,躬着头纳鞋底,嗤啦嗤啦,鞋绳一上一下,针针线线都含情,熬过一个又一个夜晚,一家老小的过年新鞋就有着落了。孩子们则在围火镰上烤年粿或粽子,两面微黄,脆香绵软,满室生香,回味悠长。
  这时光山民喜欢扎堆。平日“扛锄头杆的”,虽说肚中墨水不多,但见多识广,个个都是“说鳖筒”。说杭州屯溪,说水浒三国,个个眉飞色舞,唾沫四溅;诸葛亮三气周瑜、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鲁提辖三打镇关西……绘声绘色。
  人愈来愈多,里三层,外三层,男女老幼挤着,那些故事虽耳熟能详,还是觉得百听不厌,撩拨得男人女人心里痒痒的,对山外世界充满了无限好奇。说鳖筒脸色红润,声音越响,呷一口酒水,继续神侃,意犹未尽。这时火房里飘起了香味,氤氲在室内,原来主人在炉中烧山芋。扒出炭火中那黑不溜秋的山芋,香味诱人,让人垂涎三尺,嘴一边吹着气,手一边正在翻动着拍,剥开那热气腾腾的山芋,外黑内黄,一人一点,津津有味,打一巴掌都不放。
  一到腊月,火房里更是欢声笑语的天堂。主妇们打帮,在火房里打米糕、打食桃、包粽子、做米粿,一茬又一茬,忙得不亦乐乎,火房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火房虽暖,不过要小心。临睡前,得用两块大石头压着,否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会酿成大祸。曾经有个小山村,因为一户人家火房走火,燃成一片火海,近70户人家化为灰烬,好在没烧死人,那一晚哀嚎遍野。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火房越来越少。只有少数高山村落,还能见到。去年一场雪后,我步行几十里去杨家山村摄影,那个高山村落,只有十来户人家,满是板房的世界。又一次见到烟熏火燎的火房,看到那熏黑的火腿、烤黄的豆腐,一家人在火房内围炉而食,心头蓦然一热,主人邀我共餐,我欣然应允,坐在矮凳上,就着火镰吃着农家土菜,粉蒸肉、冬笋、农家豆腐,大快朵颐,心温暖柔软了许久,有种时光穿越之感。
  又是腊月雪纷飞,大山里,暖暖火房流淌着一村的年味,一村的风景。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