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学生记者零距离对话书画名家
03版:学生记者在行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0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1年01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00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本报学生记者零距离对话书画名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1-01-11 10:43:27

    编前语  2020年12月25日,芜湖电缆工业学校首届校园文化体育节重头戏“书画名家进校园”活动拉开帷幕,11名著名书画艺术家到校交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省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丁华为大家带来一场美学讲座,书画家挥毫泼墨,以笔会友,交流书画艺术,将该校校园文化体育节的人文氛围推向高潮。该校本报学生记者们对活动全程进行了跟踪报道。


最是“墨”香能致远

□高三计算机1班  管秀倩
        辅导教师  胡爱玲

  翰墨似流香,落笔如云烟。
  学校邀请了多名德艺双磬的书画名家走进校园,和师生开展互动。
  活动开始,陈校长首先介绍了书画家,随后几位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一幅幅意境深远的书画作品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见识了什么叫行云流水,什么叫一挥而就,真是大饱眼福。
  作为学生记者,我有幸聆听了丁华的“创作源于生活”的演讲,图文并茂的演讲让我感受到书画的美妙,丁华的作品可谓是笔墨多姿,线条柔美。她首先给大家解读了经典宋画《夜合花图》和《出水芙蓉图》的技法和艺术魅力,结合自己的绘画经验,介绍学画的路径,对传统绘画的理解和感悟以及绘画的心得分享等。在丁华看来,好的绘画作品必然是源于生活,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内心情感体验,有了扎实的情感基础,才能创作出情感饱满的绘画作品,“中得心源,外师造华,心中精彩,万物拈来皆可入画”。丁华的一幅画《红妆》让我特别记忆犹新,曾经获第二届亚洲美术双年展金奖。这幅画里是一个现代着装的姑娘在沉香木阔床边端详,现代姑娘与古代婚床形成了呼应,而床则是细节满满,六尺宽的沉香木阔床边悬着鲛绡宝罗帐,帐上遍绣洒珠银线海棠花,风起绡动,如坠云山幻海一般。榻上摆设着青玉抱香枕,铺着软纨蚕冰簟,叠着玉带叠罗衾,整个画面让人浮想联翩,而背后的故事更是令人寻味……
  “笔墨书新篇,丹青颂华章”。让我们以这次活动为新的起点,点燃创作热情,传承书画传统,点亮文化自信。

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

□高一文秘班  胡梅婷
    辅导教师  潘淑波

  我有幸聆听了省国画学会理事丁华的讲座。她的作品让人过目不忘,其中以国画最为出色。她在讲座上细致地讲解了她的创作经历,引领着我们走进绘画的世界。
  在她的讲座上,我沉浸在中国绘画的历史中。绘画从唐朝流传下来,从《簪花仕女图》能看出唐代人的富贵生活。宋朝绘画基本上达到巅峰时期,作品《出水芙蓉图》看似素朴,但画中的荷花像一位清雅素丽的美女,令人心生向往。想来那时人们崇尚理学,所以对美的追求冷静不狂热。《夜合花图》给人一种素净淡雅的感觉,夜合花从含苞待放到慢慢绽放再到完全盛开,花的五种状态自然展现,叶子的姿态也近乎完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丁华那副恬静自然、栩栩如生的《春江水暖》便是对宋朝作品的临摹。《田野昆虫》中野草是向右边生长,空洞的地方用墨色蝴蝶点缀,丝毫不张扬,整幅画素净雅致。为了高度还原图画,在纷繁复杂的临摹之前,丁华查阅了大量资料,深入构思。这种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实在令人佩服。
  如果你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自然想把眼前美好的一瞬保留下来,那么绘画便是一种很好的保留方式,它是专属自己的一份美。
  这份美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在丁华的写生作品中,我看到一只萌萌的小猫在金黄的银杏叶上打滚,它胖嘟嘟的外形、顽皮的动作,惹人怜爱。
  “中得心源,外师造化”。创作源于生活。只要心中精彩,万物拈来皆可入画;只要热爱生活,万物皆可创作。


书画艺术走进校园

□高一旅游1班  季学芳
     辅导教师  潘淑波

  近日,我校邀请了著名书画艺术家来校开展书画讲座,作为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我有幸近距离观摩他们的现场创作。
  我们先跟随着陈校长到了剔墨纱灯教室,参观了学生制作的剔墨纱灯,这些著名的书画家被学生的纱灯作品吸引了,目不转睛地欣赏着每一盏纱灯,其中画家李晓明说:“这些纱灯很精致、很漂亮,学生都很优秀,但灯应该暗一点,这样才会有那种格调。”其他艺术家也献计献策,畅所欲言。
  我们的目光直接被李晓明所作的《梅花》吸引,他看似很随意的画锋,时而优美,时而坚硬如铁,盘曲嶙峋的躯干,含苞待放的红梅,堪称一场视觉盛宴。
  李晓明把这幅有着特别寓意的画作《梅花》赐予了我校。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它寄托了画家们对我们莘莘学子的殷切希望和真挚祝愿。
  看着11位书画艺术家挥毫泼墨展风采,用笔墨表达最丰富的艺术情感,我不禁肃然起敬。


满纸云烟翰墨香 尽显浓浓书画情

□高三旅游1班  刘嘉龙
     辅导教师  赵  骏

  “禅意人生书画卷,恬淡凝思逸悠然”。书法与绘画是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人们将“琴棋书画”称为“文人四友”,又与“诗酒花茶”合称“人生八雅”。书是心画,“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然,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书画,不仅仅是闲来无事的消遣,更是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纵然美好的人间四月天已经过去,但岁末将至的冬月,依然是文艺的月份。
  学校首届校园文化体育节“芜湖市美术家协会、芜湖市书法家协会书画名家进校园”活动拉开帷幕。作为学生记者的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活动。
  伴随着阵阵热烈的掌声,我们终于迎来了著名书画艺术大家。校党委书记、校长陈斌主持开幕式。芜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韩东讲话,指出同学们要善于寻找艺术元素,激发艺术灵感,创作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希望同学们要“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开幕式后,我们听取了芜湖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芜湖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丁华以“创作源于生活”为主题的精彩讲座。
  丁华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古代书画大家和自己的作品。经过她的详细讲解,我了解到我国宋代的艺术审美标准达到了极致。那时人们不兴于绮丽奢靡的色彩堆积,开始崇尚理学,克制冷静便成了他们画风一大特色。由她展示的《出水芙蓉图》更是展现了这一特点。图中荷花乍一看没什么惊艳之处,可只要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每个瓣尖的形状都不一样,与大自然中的荷花可以说是一模一样了,一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神韵。画中的荷叶伸向画面之外,想必画面之外应该是一片荷塘,接向天边。
  尺寸之图,满塘荷香,这便是艺术的神奇之处吧。
  东晋陶渊明曾作《爱莲说》,赞美荷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不过是夏日里最常见的花罢了,但无论是诗人,还是画家,无不对它啧啧称赞。难道其他人就看不到这荷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因为诗人、画家这类艺术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那些画中和诗中描写的美丽景物,哪是什么天外之物呢?她们都只不过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罢了,只要你心中觉得她美,她便是美了。而艺术家便是善于发现万物之美的人。
  艺术便是这样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的奇妙之物。


书画走进生活

□高一农艺1班  潘  威
      辅导教师  赵  骏

  这次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芜湖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芜湖市青年美协常务副主席丁华题为“创作源于生活”的精彩讲座。丁华通过丰富的绘画作品,引领我们走进艺术的殿堂,她以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源自于生活的艺术美。“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眼前那朵荷花,清新脱俗,恬淡雅致,不愧是花之君子。在她的众多许多作品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那幅《中国结》。2007年,她去参观兵马俑,当时她身旁一对兄妹正拿着相机对着兵马俑拍照,兄妹俩脸上现出灿烂的笑容,这令她难以忘怀的粲然一笑,便成了她创作的灵感。后来又想到2008年即将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自豪感油然而生,便将中国元素——中国结同这对兄妹结合起来,创作出《中国结》。画面中哥哥背包上挂着的大红中国结,妹妹挎包上挂着的玩偶福娃,使整幅画洋溢着喜庆的色彩,兄妹俩跃然纸上,正向着一个美好的新时代走去,走进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是啊,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青少年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手里的笔描绘出生活的美好。这是我参加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


书画名家进校园

□20旅游1班  倪  敏
    辅导教师  胡爱玲

  芜湖市著名书画家走进校园泼墨挥毫,在2018年亚洲美术双年展中获金奖的丁华分享她的艺术创作历程,令我们获益匪浅。
  丁华主攻工笔画。工笔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绘画技艺,它源自战国,在宋朝时达到鼎盛。工笔画对技艺要求极高,细微之处让人叹为观止,而这炉火纯青的技艺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创作中慢慢积淀。通过一次次的打磨,丁华总结出自己的独特方法,那就是无数次的临摹。丁华在一次次的反复临摹中雕刻自己的技艺,迄今为止她已临摹了很多名家画作,绘画技艺日臻成熟,艺术表现力灵动多变。
  提到创作,丁华有句口头禅:“艺术来源于生活。”她所有画作的灵感都来自于生活。拿《中国结》这幅画来说,她去陕西省西安市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巧遇了一个外国旅游团,拍下了一张外国兄妹俩乍见兵马俑时那不可思议的神态,回去后以这个场景为蓝本,创作了《中国结》,并于2008年获奖。
  一切艺术创作都来自于生活,正如丁华结合自己的创作历程所说的:“中得心源,外师造化心中精彩,外物拈来皆可入花。”是啊,一切的灵感都来自于生活,任何生活的细微之处皆可入画。朋友的孩子、家里的花草、池塘里的鱼儿、美丽的风景等这些都可以入画,只要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慧眼,这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是你画中之物。艺术无非是生活的别样再现,同时艺术也赋予生活五彩斑斓的情感,正如丁华最后总结所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芜湖电缆工业学校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站供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