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作为我省唯一一张面向中学生的专业性报纸,自创办以来,以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助力中学共青团建设为办报宗旨,坚持用积极向上的作品引导学生、鼓舞学生,多年来深受全省广大中学师生的欢迎和好评。截至2020年底,已在全省建立学生记者站近300个,发展中学生记者上万名。
建站在先,活动在后。在过去的一年,本报联合各地教育和共青团等部门开展各类主题的学生记者采访、参观等活动,如看家乡新变化、走进知名企业、访问先进人物等,逐渐成为新时期中学共青团工作新的载体和平台。
历数这一年,本报开展的各种学生记者活动丰富多彩,主题多样,参与学校众多,足迹遍布我省各个角落,学生记者们在活动中开阔了眼界、收获了成长。
走进民营企业感受科技的魅力
时间:2020年10月8日
地点:肥西县桃花工业园区
参与学校:合肥市50中学东校西园校区
采访主题:走进企业生产车间,感受科技魅力,见证发展
2020年11月2日,《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刊发了“学生记者在行动”《本报学生记者走进民营企业感受科学与技术》系列稿件。
合肥市50中学东校西园校区八(3)班八名本报学生记者在教师张光华和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走进位于肥西县桃花工业园的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开展主题为“走近科学”的学生记者采访活动,感受科学与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诚信为本的做人做事准则。《感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管理让企业富有生机与活力》《加油吧,少年》《不努力何来辉煌》学生记者们感受着一位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故事,感受着只有在少年时发奋努力的学习,才有光明的未来,以及民营企业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时代新人对话抗美援朝老英雄
时间:2020年10月28日
地点:黄山市徽州区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
参与学校:黄山市徽州区第一中学、第二中学
采访主题:在黄山市“致敬抗美援朝,争当时代新人”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团日、队日活动中,对话89岁抗美援朝老英雄吴灶坤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2020年10月28日,黄山市“致敬抗美援朝,争当时代新人”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团日、队日活动在徽州区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举行。“吴爷爷,您19岁就上战场不害怕吗”“抗美援朝期间,您印象最深的一场战役是怎样的”“那时候,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以弱胜强的”“回望历史,您有什么想教育我们”……本报学生记者对话89岁抗美援朝老英雄吴灶坤,聆听烽火燃烧的岁月,致敬老兵的铮铮铁骨。采访结束,吴爷爷寄语青少年:“好好学习,建设祖国。”
学生记者们认真对话英雄、聆听历史,接受教育、思考成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团市委书记曹宇寄语团员、少先队员:“如今,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传承到我们这一代,我们每一位共青团员、少先队员都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要从小学习做人,学习立志,学习创造,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记者节前走访老牌工业基地
时间:2020年11月7日
地点:合肥市东部新中心
参与学校:合肥市第38中学教育集团东校
采访主题:献礼记者节,本报记者牵手学生记者共探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变迁
2020年12月7日,《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刊发了“学生记者在行动”《本报学生记者走进合肥市东部新中心》系列稿件。
11月8日是第21个中国记者节,作为记者节的特别采访行动,11月7日,合肥市第38中学教育集团东校八(2)班本报学生记者走进合肥市东部新中心,感受瑶海区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前世今生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以此过了一个特别的中国记者节。《徽山皖水·人杰地灵》《留住城市记忆·讲好瑶海故事》《展望未来再谱东部新篇章》……采访结束后,学生记者们用一篇篇稿件感受着作为合肥东部新中心主体位置的瑶海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百米洋蛇灯舞出文明新乡风
时间:2020年10月11日
地点:肥东县包公镇国家级非遗洋蛇灯展览馆
参与学校:肥东县第三中学,撮镇中学,第四中学
采访主题:寻找徽文化,发现家乡美。学生记者们在探寻非遗过程中,认识家乡,当好家乡宣传员
寻找徽文化,发现家乡美。10月11日上午,由安徽青年报社、肥东县教育体育局、团肥东县委主办,肥东县包公镇团委协办的肥东县学生记者洋蛇灯采风活动开启。肥东县第三中学、撮镇中学、第四中学及部分小学的学生记者走进肥东县包公镇,到潜龙宫参观洋蛇灯,面对面采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肥东县洋蛇灯传承人邵传富。
作为洋蛇灯的第10代传人,邵传富向学生记者们介绍了洋蛇灯的传说、制作工艺,以及蕴含的文明乡风,令学生记者们大为赞叹。采风活动不仅宣传了肥东县非物质遗产文化,锻炼了学生记者的才干和能力,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记者对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坚定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信与信念。
据悉,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洋蛇灯是由来已久的传统民俗活动,也是别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瑰宝。洋蛇灯舞动起来,场面壮观,气势恢宏,激情四射,独具艺术感染力,尽显新时代农民风采。2008年,灯会(肥东县洋蛇灯)和传承人邵传富已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穿过历史 探寻百年纱灯工艺
时间:2020年10月29日
地点:芜湖电缆工业学校省级非遗剔墨纱灯展示馆
参与学校:芜湖电缆工业学校
采访主题:职业教育重在技能的培养,该校充分发挥地方人文资源,融于育人目标之中,学生记者在采风中了解学校,爱上家乡
10月29日,由安徽青年报社、无为市教育局、芜湖电缆工业学校主办的学生记者剔墨纱灯采风活动举办,20名学生记者走进学校剔墨纱灯展示馆,在参观中倾听,在对话中回望。
剔墨纱灯又称宫灯,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北宋时期,时任无为知军的书画大师米芾在灯笼壁面上进行创作,类似于自娱自乐的小游戏。清康熙年间,无为人蔡竹田在前人创作基础上首创剔墨纱灯,成为坊间的一种灯饰。在历史中颠沛流离,剔墨纱灯的手艺一度失传,得亏民间艺人朱晓钟潜心研究,还原工艺,从而成为当地剔墨纱灯唯一继承人。2014年,学校开设剔墨纱灯文化传承班,请来朱晓钟大师授课,秉承了“纱灯传承,灯火延续”的宗旨,至今已培养了数百名优秀学生。
在得知这项传承于学校的“无为剔墨纱灯技艺”于2006年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2012年参加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大展获金奖,学生记者们都惊叹不已,表示为学校感到骄傲,更为无为市感到自豪。
青年写生艺术季访谈新黄山新写生
时间:2020年12月12日
地点:中国书画小镇
参与学校:黟县碧阳初级中学
采访主题:本报学生记者受邀参加2020~2021第二届中国黄山(黟县)青年写生艺术季,近距离访谈新黄山新写生
2020年12月12日,2020年至2021年第二届中国黄山(黟县)青年写生艺术季在中国书画小镇启动。黟县碧阳初级中学本报学生记者全程见证并记录写生艺术季开幕式,近距离访谈新黄山、新写生。“了解到家乡的发展变化,由衷地感到自豪”“希望家乡越来越好,长大后可以为家乡代言”……学生记者们采访了前来参加写生艺术季的安徽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张帆、安徽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室内设计专业一年级学生戴慧敏,饶有兴致地了解两位与黟县的艺术情缘。
团黄山市委书记曹宇接受学生记者采访时介绍了青年写生艺术季活动的背景、内容和亮点,以及黄山旅游发展的历程、前景。他鼓励学生记者好好学习,创新实践,厚植家国情怀,将来为家乡的建设发展贡献一份青春力量。在新黄山遇见新写生,学生记者通过采访和聆听这场关于“逢”的故事,收获了别样的成长。
□本版由本报记者傅军、谢婷婷、程榕娟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