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危”为“机” 未来可期
05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9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9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化“危”为“机” 未来可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刘蓝田 王曲云 发布日期:2020-12-23 11:00:51

——合肥幼专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侧记

□本报记者  谢婷婷
  通 讯 员  刘蓝田  王曲云

  12月19日,李潮静起了个大早,特地扎了个比较精神的马尾辫,背上包走出宿舍前还不忘对着镜子给自己加油鼓劲。当天,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开幕,上午是学前教育系的专场,一心想要成为幼儿教师的李潮静显得有些兴奋和紧张。“经过学校筛选和推荐的就业渠道,我们更放心。大规模的校园招聘会,我们更省心。”招聘会现场,李潮静认真抓住每一个感兴趣的岗位,积极、主动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记录下每一个温暖而详尽的答复,期待能够在比较中找到心仪的幼儿园,实现自己的梦想……
  战疫情,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等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党中央、国务院把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对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应对,精准施策。面对空前的就业压力,该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委书记洪家友靠前指挥,学校各系(部)、各部门通力合作,采取各种应对措施确保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截至目前,该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95.45%,今年10月策划启动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场“供大于求”的就业洽谈会

  记者从该校12月19日至20日举办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了解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讲及洽谈招聘方式,共吸引企业350多家,提供工作岗位近5000个。省内线上宣讲、线下洽谈招聘,省外以线上为主进行宣讲和招聘。同时,为突出招聘会专业特色、专业面向度高,职位岗位集群的特点,招聘会还以该校系(部)、专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各系(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更好地衔接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就业。
  为认真贯彻国家就业政策、落实学校就业目标、巩固就业成果,做好2021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双向选择和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及创业意识,并通过活动增强自信心和全面认识自我,招聘会呈现会期延长、参会单位增多、就业岗位量大;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就业范围;分专业专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等优势和特点。
  与往年为期一天的招聘会相比,今年改为两天使在校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及营造的浓厚氛围,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充分准备并展示自己。另外,记者在洽谈会现场看到不少低年级在校学生通过前去观摩为日后的就业做足心理建设并经验储备。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该校继续扩大招聘会规模,为毕业生吸引到近5000个就业岗位,远远超出该校2021届毕业生3418人的数量,确保学生可以有选择的、更高质量地就业,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和就业的机会。“相比以往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我校就业指导中心通过与合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联系了74家社会企业参加招聘会,为我校毕业生提供了1000多个社会企业化岗位,大大拓宽了我校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毕业生主力军的就业面和范围,在就业种类上有所突破,这是以往前所未有的。”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孔健告诉记者。
  招聘会的第一天设置学前教育系专场,第二天设置艺术系和社会管理与服务系专场,这种专业专场的精细划分得到了参会单位的一致好评。“学校毕业生的质量很高,我们招得放心。而且学校组织招聘工作很周到、很人性化,我们每年都来‘打卡’。”现场参会的一所来自江苏省的幼儿园工作人员表示。不仅如此,专场招聘会对于求职毕业生来说会让自身的应聘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有针对性。“虽然分为专业专场,但不会影响毕业生进行跨专业、跨行业应聘,招聘会当天的场地对全校学生开放。”孔健介绍。
  此外,无论是洽谈会前期的宣传造势还是后期的具体事务安排、通知等,都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单位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了解该校相关资讯和实时进展,线上、线下相结合助力就业工作。

 

一系列“硬核举措”下的高质量就业

  为助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该校集中指挥、统一部署相关工作。校党委高度重视今年的就业工作,在应对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和第一批次学生即将返校的背景下,第一时间召开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各项具体应对措施。一要提高政治站位,从思想上认清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二要聚焦重点、难点,在行动上坚决贯彻、落实决策部署。三要强化服务引导,以组织保障兜好就业底线。

  精准指导,调研走访。疫情防控期间,为随时掌握、精确了解各系部、各教学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校党委书记洪家友、副校长吴兆能、副校长余桂东、纪委书记张广龙等校领导分别带队前往各系、各教学点,调研走访毕业生就业情况。各教学点的相关领导、就业负责人就疫情防控期间本教学点的就业形势、毕业生最新就业情况及网上签约的情况做详细介绍。通过大调研、大走访,和各教学点之间深入交流,得到了第一手的详细资料,拓展了就业工作思路。
  开启云服务,架起服务桥。疫情发生以来,该校高度重视线上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以“稳就业”为目标,积极应对新变化,实现了就业平台国家、省、校三级互联,学校和社会内外贯通的就业网络体系,乘势打造集“云招聘”“云面试”“云指导”“云咨询”于一体的“云服务”平台,化危为机,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助推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就业指导中心及时开设合肥幼专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开设,实现了线上、线下两大通路共同为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服务作用的现实办法,充分利用学生对新媒体运营的兴趣与关注度,采取最广为流行并深受学生喜爱的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可能的服务空间与媒介,也为学生更大化地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

  搭建平台,协作助力。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各系(部)、各教学点、辅导员、班主任通力合作,共同做好2020届、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指导中心每日会根据省就业平台和全国就业平台的数据情况时时更新并进行精准纠错,确保每个学生的就业数据能够在数据平台上持续精准更新和纠错,达成校方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对等,确保平台间的信息匹配和数据准确。该中心根据平台数据每周发布各系(部)、各专业、各班级精确详细的就业情况周报表,帮助各系(部)随时掌握了解本系(部)学生的就业动态。同时,各系(部)、教学点也实时与毕业生保持联系、沟通,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准时了解学校各项就业政策,督促学生及时更新自己就业信息。平台的搭建、线上线下的沟通都为今年的就业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精准帮扶,助力就业。该校把2020届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双困生共460名同学的就业放在重中之重。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各项有关政策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全面摸底,精细台账。严格按照“一人一”策的“一对一”就业帮扶,每一位学生都有具体负责帮扶的部门和帮扶人。压实责任,全员参与。校党委高度重视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双困生的就业帮扶工作,洪家友亲自督查指导各系(部)、各教学点帮扶情况,做到“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重点落实”。精准帮扶,分类指导。就业指导中心、各系(部)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一生一策”给每位学生量身定制求职计划。用足政策,强化引导。就业指导中心积极提供各种政策、信息、资源的帮助,学校专门为每位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500元的就业求职补贴,支持学生顺利就业。加强督查,抓好落实。学校为确保就业帮扶措施的准确落实,实施了毕业生就业在线检测、调度、督查和约谈机制,杜绝虚假就业,确保就业指导服务过程扎实、结果真实。今年8月31日,该校460名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双困生全部实现百分百就业。
  积极引导,敢闯会创。疫情防控期间,虽然学生都不在校,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是克服困难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参与“建行杯”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线上、线下路演观摩。最终学前教育系学生王欣然申报、教师牛美红指导的“童境悠然”项目在省赛中获铜奖,牛美红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孔健获“优秀工作者”称号。

化“危”为“机”后的“全省前列”

  该校2020届毕业生3144人,截至目前就业率达到了95.45%,位居我省高等院校前列。该校2020届毕业生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46人和双困生214人已全部就业,实现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双困生的就业帮扶双百分百,同样在我省高等院校中位居前列。一场“供大于求”的就业招聘会吹响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号角,一系列“硬核举措”保障着就业工作的真抓实效。
  近年来,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该校的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师德素养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均高居我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该校成功实现化“危”为“机”,落实各项就业工作,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这也让全体幼专人对该校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前景充满信心和期待。
   □配文图片由王国玲、本报记者谢婷婷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