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师范大学高尚的师德是最生动的教育
07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8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12月1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87期  下一期
阜阳师范大学高尚的师德是最生动的教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0-12-16 10:25:54

  传承师大精神,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巡视整改要求,加强全校师德师风建设。日前,阜阳师范大学举行2020年度师德师风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金课名师——数学与统计学院储亚伟;甘做铺路人——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李良玉;“泥腿”教授——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兰伟;辅导员姐姐——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王丛丛;妈妈校长——阜阳师范大学教育集团高家芳;时代楷模——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思杰等六位教师一一登台分享。
  长期以来,该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重要标志,激发该校改革发展和内涵建设的动力源泉。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六位教师都是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的教师代表,在传承、弘扬师大精神中践行高尚的师德师风。

◎金课名师

储亚伟:课改一线磨金课

  成为优秀的教师是该校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储亚伟在青年时期就立下的梦想。踏上三尺讲台20年来,他一直不忘这份初心,始终秉承着“学生中心,教学优先”的理念,在平凡的教学科研岗位上埋头苦干。
  从教以来,储亚伟先后主讲了七门数学专业课程,主持省级重点教研项目、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项目等。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并完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省级教学团队项目各一项;发表教研论文三十余篇。
  2003年的一天,2001级3班的一名学生在假期中不小心摔伤了,当他艰难地坐着轮椅出现在教室门口时,储亚伟的心为之一颤: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势在必行。随后,他投入了这项工作,到2015年基本建齐了主讲的两门课程《复变函数》《微分几何》的课件、讲义和题库。接下来的三年,他使用学校录播教室,完成这两门课程的完整视频录制、剪辑和上传。这两门课程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获批为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为了带动更多人提高教学效果,储亚伟指导并作为第一参与人建设的省级精品课程《常微分方程》《空间解析几何》的建设与使用。目前,该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已拥有九门省级课程,形成优质课程群。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人气课程排名中,数学类课程占据了90%以上。
  20年来,储亚伟先后获校第六届青年教师课堂评优赛理科组一等奖、青年教师板书大赛二等奖、“教坛新秀”奖等荣誉,是师生眼中名副其实的“金课名师”。

◎甘做铺路人

李良玉:不计得失“铺路人”

  如果人生只有一个35年,你愿意努力成为那束耀眼的光,还是甘当扶梯为他人喝彩?同样的选择题,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李良玉毅然选择了后者。教学35年,管理22年,他不计个人得失,甘愿以“铺路人”的姿态为学校发展尽心尽力。
  “教书是一件良心活,教师是一个讲良心的职业。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力争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李良玉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教学以来,无论是已经讲了多少遍的课程,在给学生上课前他都要认真备课,生怕误了学生。
  1998年,李良玉被任命为历史系副主任,兼任教学管理工作。为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涉及学院重要决策时,多沟通,多交流,多发扬民主;在评优评奖、教师职称晋升、绩效分配等重大问题上,注重体现公平、公正、民主;在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懂得放权;在识人、用人上要看优点不要看缺点,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学院环境。
“组织上赋予你一定的管理权,同时也意味着你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要有更多的付出和担当”。在担任系副主任、主任和学院院长期间,李良玉在专业建设上先后组织申报了人力资源管理、地理科学等专业;在团队建设上,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为突破口,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凝练了学科队伍与学术方向,形成了一支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队伍,他先后获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等称号。

◎“泥腿”教授

兰伟:把论文写在田野上

  经常一袭粗布衣、一双平底鞋,裤腿上偶尔还沾着些泥土。在阜阳师范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师兰伟相比大学教授这层身份,更像是扎根乡野的农民。
  从教27年,秉承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将书本知识“变活”, 兰伟常常带着学生到企业、到田间去实践学习,引导他们把科研课题、发明创造和竞赛项目做活、做实。他带领学生成立了科研兴趣小组、专利小组、芳香植物兴趣小组,提出了“生活专利化,专利生活化;专利专业化、专利系列化;专利发明化,专利应用化”的“三步曲”,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2009年到2014年,兰伟指导的学生项目连续六届获“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校级金奖、三届省级银奖;2019年获省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两项;2020年获省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两项。  
  “我是研究农业种植的,理应反哺土地;又是师院培养的,理应服务学校转型”。在学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兰伟主动思考服务皖北农业现代化的路径,率先对接皖北草莓种植产业,深入钻研皖北草莓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用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扎根泥土间”的理念。五年来,成果累计推广面积近六万亩,使农民累计增收1.3亿多元,有力地推动了皖北草莓产业的迅速发展。2016年获农业部丰收奖,2019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20年岁末联合南京林业大学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二等奖。

◎辅导员姐姐

王丛丛:做学生的引路人

  辅导员岗位工作九年,共计带学生1973人,说起带过的每个学生,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王丛丛都能说上一二。
  “他们就像是我的弟弟、妹妹一样,四年的朝夕相处,早就成了一家人。身为姐姐,我有责任与义务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思想上引领他们向上、向善”。王丛丛说,身为高校辅导员,自己的初心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又红又专的学生。九年来,她坚持以新生教育、重大节庆日活动为抓手,通过主题班会、实践活动等传播正能量,在学生中取得较好成效。
  在辅导员工作中,王丛丛利用学院三个省级科研平台和一个市级科研平台,以项目带动,鼓励学生将课本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目前王丛丛所带的学生有87人通过实验平台与指导教师对接,跟着老师一起做项目和课题,已成功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2项,获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60余项。在2020年考研中,所带班报考研究生31人,成功录取20人,录取率达64.51%。
  王丛丛先后获省辅导员年度人物一次、省辅导员职业能力比赛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校级荣誉二十余项。

◎妈妈校长

高家芳:不负一声“妈妈老师”

  从教33年,阜阳师范大学教育集团校长高家芳是学生眼里的“妈妈老师”,是同事们的“姐姐校长”,是家长们的“贴心知己”,获省级、市级荣誉不计其数,但最令其着迷的还是那一声“老师”。
  毕业生小磊(化名)是高家芳1994年带过的一个学生,因为父母闹离婚,多次离家出走,成绩一落千丈。高家芳多次家访,将不肯回家的小磊带回自己只有十几平方米的住房里,客厅拉了一道帘子,一住就是三个月。感受到温暖的小磊在当年的中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阜阳市第一中学。多年后,小磊多次给高家芳写信,每每收件人都是“写给我的妈妈老师”。信中,小磊直言:您不是妈妈却给了我温暖的家,您是老师却让我感觉就是妈妈,没有您的爱就没有我的一切,您是我的妈妈老师。自此,“妈妈老师”这个称呼就这么一直叫到今天。
  熟悉高家芳的人都知道,她有一项“六个一”(每天听一节课,每周和一位教师、一名学生、一位家长聊天,每月给教师或学生做一场报告,每学期做一次家长讲堂,每年写一篇文章,每三年研究一个课题)工程。每一件看起来都很普通,坚持下来却是难能可贵。
  班级管理中,高家芳关爱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负责,给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基,为每一位学生的幸福努力。教师队伍建设中,她引导教师坚定专业信仰,确立专业目标,规划成长路径。目前,该校有两位特级教师、三位正高级教师,这个比率在阜阳市乃至我省并不多见。

◎时代楷模

高思杰:换个舞台再讲好故事

  在新闻战线跑了二十多年,难忘教育情怀的高思杰选择回到母校阜阳师范大学成为教师。转型之初,高思杰常问自己:我能为学生做点什么?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我能为教育做点什么?
  为此,他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考察安徽讲话、教育系统重要论述,认真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相关文件精神,力争做到看懂党和国家层面的宏图、部门区域层面的蓝图、基层层面的规划图。
  “当记者,需要用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多出优秀作品。当老师,既要‘武装’自己又要传道、授业、解惑,把学生‘武装’好”。高思杰说,备课时,他将二十多年的采访案例、积累的经验技巧按不同系列排排队,融入专业课体系;把党的领导、制度优越性、发展建设成就归归拢,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力争把采访课备得鲜活生动,把实践课备得丰富厚实,把思政课备得有血有肉。回到母校两年来,已带过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采访、新闻摄像等六门课,门门受到学生欢迎和喜爱。
  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高思杰带领学生赴王家坝、火车站、特殊教育学校、生物质电厂、种养殖基地开展实训教学四十多场三千多人次,通过现身说法、现场把脉,筑牢理想信念,弘扬社会正能量。
  此外,作为红色宣讲团的一员,每次宣讲,高思杰都要留出一些时间讲讲学校的故事,大学成功更名、首次党代会召开、“131计划”稳步推进等,讲好校园故事进而讲好中国故事,让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现代化融入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通讯员刘张飞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