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 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
《意见》要求,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大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夏令营)制度等。 此外,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
近些年来,阜阳市颍东区各乡(镇)的中小学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和比赛,让校园“动”起来,让学生在运动中身心健康起来。
以“体”育人 “运动小花”绽放校园
“叮铃铃……”一阵铃声后,充满朗朗读书声的校园瞬间被参加阳光大课间的学生们的欢笑声替代,校园里绽放着一朵朵“运动小花”。在颍东区冉庙乡冉庙小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喜爱的体育项目。
近年来,该校在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在冉庙乡中心学校坚持“全员性、常规性、多元性和特色性”为特色体育活动目标引领下,以“体”育人,注重发展特色体育,校园篮球、特色足球、花样跳绳、手球……上好体育课、多彩社团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让学校体艺花开。
据悉,该校体艺教育特色活动社团多、项目多、形式多,真正让学校“亮”起来,让26个班“活”起来,让1084名学生“动”起来。
体育课“一节不能少”
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特色发展的前提,该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体艺课程,保证体育课“一节不能少”。学校充分利用体育课和体育社团,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全面普及,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在此基础上,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特长优势,开设体育类校本课程,形成“人人爱体育,人人爱运动”的良好氛围。
体育课后,在加强学生练习体育技能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已在该校形成教学常态化,通过学生课后锻炼“野蛮其体魄”。
据该乡中心学校校长李占强介绍:“今年学校‘以心动擂台 健康你我’为主题,跳绳成为其中一项特色家庭作业,以每月擂台赛为载体,家校联动,为鼓励学生坚持锻炼,教师也与学生一起打卡,通过教会、勤练、竞技,使学生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同时,通过体育锻炼掌握一技之长。”
“体”贴入微 抓特色促成长

“体艺2+1”是学校体育特色的基础。自该校开展“体艺2+1”以来,根据学校规模、场地条件等因素,制定符合自身特色发展的目标与计划,篮球、足球、手球、田径、排球等体育课程供学生选择“走班”,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
据悉,该校篮球社团涉及高年级、中年级、低年级,篮球操、篮球训练在各个年级普遍开展,本学期,该校篮球社团就多达15个班,篮球一直是学校的主抓项目,形成了班班有球队、天天有比赛的模式。
篮球训练场上,训练45分钟的四年级学生申旭尧已经满头大汗。“有点累,但很开心、很放松。”他说。
该校体育教师王刚说:“在低年级,我们以培养兴趣为主,教一些球类的基本动作。到了三年级以后,就会要求掌握一些专业技能,将其融入体育游戏教学之中,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乐趣。”
为了使学校的体育特色发展更快,提高运动队竞技水平,负责运动队训练的王刚与队员们一直坚持训练,风雨无阻,“冬练三九,夏练三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体育人才,历届毕业生冉家豪、于浩杰被临泉篮球训练队选拔走,申继伟特招阜阳市城郊中学橄榄球队;六年级学生赵梦缘跳高全区第二、李晴以田径项目优势被阜阳市体育运动学校选拔走等等。
有耕耘就有收获。2018年,该校在颍东区第四届中小学篮球联赛中获小学女子第一名;2019参加了“姚基金”篮球赛获阜阳赛区一等奖、省三等奖;同年,参加阜阳市“体彩杯”2019年中小学手球联赛获二等奖等。
活跃在田径场上的学生

初中男子组团体第一名、初中女子组团体第一名、小学男子组团体第一名、小学女子组团体第二名是颍东区老庙镇中心学校田径代表队在颍东区第十四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暨第三届中小学田径联赛上取得的骄人战绩,对于一所偏远的乡镇中心学校,这样的成绩来自不易。
据悉,多年以来,老庙镇中心学校就非常注重发展田径运动,并逐渐形成了选拔、训练、比赛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体系,打造出了一支叱咤田径场的尖兵队伍。
地处偏远乡镇,该校多年来深受教师不足、专业课教师更缺乏的困扰,但无论如何学校一定会排除万难开足体育课。体育教师可以兼带其他课程,但体育课必须先排满。前年,从体育院校毕业的马冬冬到该校任教,除了带五个班的体育课之外,还兼带了两节课外活动课,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虽然任务很重,但马冬冬非常高兴,他希望用自己专业所学为学校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晴天上室外课,锻炼学生体能体魄;雨天上室内课,讲解体育知识技巧。该校要求教师每节体育课都要做到一丝不苟,绝不可马虎懈怠。
田径运动是一项非常倚重平时训练的运动,这就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们长期坚持训练,经年累月的持之以恒,方见成效。因此,该校的体育教师们的工作时间被拉大了数倍。每天课外活动,体育社团都要进行一个小时左右的训练。每周一和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田径小组都会特别集训。更别提每次比赛之前的加训练习了。体育教师马忠强的妻子说:“都说体育老师不批作业闲得很,我看你比谁都忙。莫非你是个假的体育老师?天天不是在学校训练学生就是带运动员出去比赛,你看,咱家小孩都快不认识他爸了。”
科学化、系统化的田径训练强健了该校学生的体魄,也使一批批优秀的田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六(1)班学生马宇豪从小就活泼好动,今天踢坏了商店的玻璃,明天扯掉了学校的条幅,家长要揍他跑得贼快,撵都撵不上,家人天天为他伤透了脑筋。
六年级到老庙镇中心学校后,在体育课上他仿佛鱼儿得了清水,一身不安分的劲头有了用武之地。课堂上的突出表现使马冬冬很快发现了马宇豪的田径运动天赋,将他招到学校田径队进行专业指导。
马宇豪热爱田径,所以训练时特别用心,再苦再累都不怕。在家也不调皮闯祸了,每日学习之余就是锻炼田径,妈妈说:“马宇豪这练田径练得懂事了,真是想不到啊。”在颍东区第十四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暨第三届中小学田径联赛上马宇豪获小学男子组跳高、小学男子组1500米竞走双项第一名 。妈妈高兴极了,把马宇豪怀抱奖牌的照片发到朋友圈,逢谁跟谁炫耀。
学生范亚勤从小身体素质并不好,爱生病,但她天生有一双让人艳羡的大长腿。体育教师孙涛测试了一下她的弹跳力,发现她弹跳力很好,是个跳高、跳远的好苗子。于是,孙涛着意对她进行单独培养。从基本的体能训练开始,循序渐进,慢慢加入动作技巧的培训。范亚勤也很努力,紧跟孙涛的指导刻苦锻炼。两年多来,她从学校田径社团的“小弱兵”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副队长;从体质娇弱的“病丫头”转变成身强体健的美少女。颍东区第十四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暨第三届中小学田径联赛中范亚勤夺得女子跳高第一名,女子跳远第一名、并打破了这两项比赛的区级纪录。
用篮球为学生打开一扇窗

在颍东区口孜镇中心学校有这么一支响当当的女子篮球队,一群农村女孩怀抱梦想,玩转篮球,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优秀的成绩:先后获2018年阜阳市青少年篮球锦标赛女子组第一名,2018年省传统项目学校比赛初中女子组第三名,2019年省全国篮球特色学校比赛女子乙组第三名,2020年省传统项目学校篮球比赛乙组第三名。2019年,篮球队沈天丽、李雯雯、白梦雪经过层层选拔,被送到斯洛文尼亚公费留学。同年,王若情、王欣雨被省体育运动学校选拔集训,备战省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此外,篮球队第一批毕业生岳慧双、武光云和庄方方等分别考取了河北体育学院和山东体育学院。
该校校本部篮球主教练李敬杨记得,2011年夏天他带几个学生去参加阜阳市一所高中学校体育特长生选拔,结果全部落榜,由于这些学生文化成绩较差,考不上高中,只能外出打工,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触动:“要想方设法帮学生找回自信,培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2012年,李敬杨组建了校男子篮球队;同年,组建了校女子篮球队,利用体育课、放学后、周末时间给学生精心指导,严格认真,用心施教。
学生更是勤奋训练,据李敬杨介绍,2018年,校队主力队员李玟玟代表阜阳市参加省运动会,在一场比赛中她脚踝受伤,但不愿放弃:“我是队里的主力,责任大,任务重,我能撑得住。”
今年读九年级的孙庆红家庭困难,母亲生病,父亲外出打工,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和年迈的奶奶。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停课,但孙庆红并未放松她每天到村部的篮球场训练,她说,很珍惜能在学校上学进入篮球队训练的机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改变家庭现状。
“学校和教练员给了我学习的动力和为篮球拼搏的勇气,有教练员的精心呵护和关怀,女篮这个集体充满了爱和温暖,在学校觉得我是最幸福的,我找到了自信和关爱。”孙庆红说。
“刚开始,我们不想让孩子打篮球,怕耽误学习,又是女孩子,打篮球多苦啊,可是梦雪喜欢,教练对孩子又那么好,我们只好支持她。看着孩子一次次取得好成绩,我们很自豪,更没想到的是还能出国留学,真想不到打篮球也能打出名堂。”白梦雪的家长自豪地告诉记者。
据悉,口孜镇中心学校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和学生体质健康,把校园篮球运动项目作为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载体,融入教学实践。该校成立了篮球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制定篮球教学活动计划,修订篮球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每学年组织篮球教学总结和效果评估。
此外,该校还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篮球运动,每周开设一次篮球课,每日组织篮球兴趣班强化集训,每月组织班班对抗,每季度组织年级对抗,每年举办学校篮球联赛,激发师生热爱篮球、参与运动的热情和动力。
□本版稿件有通讯员李晓梅、康燕、李怀萍,本报记者徐徐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