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 讯 员 赵 骏
本报记者 程榕娟
日前,芜湖电缆工业学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小客人”,他们是来自无为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群可爱的学生。该校《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们充分发扬了热情好客的主人翁精神,和他们进行了亲切交流和互动。
首先,师生们携手参观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剔墨纱灯工作坊,并体验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制作过程。在兴致勃勃观看了剔墨纱灯的宣传片之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纱灯的制作中,在哥哥、姐姐们手把手指导下,亲手在绢纸上勾勒出生动的线条。
随后,他们到位于博艺楼四楼的舞蹈房,和正在上舞蹈社团课的学生们欢聚一堂。他们不分彼此,相互协作,共同奉献出精彩的节目。
兴起时,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们为大家表演了舞蹈《谢谢你》,更是以简单质朴的动作表达对哥哥、姐姐们的谢意,赢得满堂喝彩。
行程最后,学生记者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们并肩迎着阳光,留下了欢乐的影像,这一幕温暖了整所学校。
活动是芜湖电缆工业学校“职业教育活动周”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近邻,芜湖电缆工业学校一直以来关爱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通过活动让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们拓展了视野、愉悦了身心,更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颗职业教育的种子。


手牵手 感受世界的温暖
□高一文秘班 胡梅婷
辅导教师 赵 骏
温暖的下午,我穿上学生记者红马甲,带上笔和本子,站在学校西门,等待从特殊教育学校来我校采风的学生。没过多久,便看见几个年轻而美丽的女教师领着他们向我们走来。
所谓特殊,其实也无非是比我们胆怯一些。我上前伸出手去握一个男生的手,却见他往后缩,想要回避我。应该是陌生感造成的吧,我告诉自己耐心,送给他一个灿烂的微笑。
他们采风的地点是剔墨纱灯工作坊,进入工作坊后,他们纷纷发出赞叹的声音,听着讲解员热情细致的讲解,其中一个学生极为兴奋地说:“哇,我发现它每个面都是不一样的。”讲解员说:“你可真聪明,它每个面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番看似天真的对话,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盏灯,都能发出属于自己的那份光,都有自己独特的图案。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特殊的。
我发现了一个大男生,个子很高,说话却含混不清,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我让他把名字写在了本子上,他握笔姿势不对,力道用得很大,15岁的他像我六岁表弟练字时的样子。他在画工笔画的时候,动作缓慢,但一笔一划非常细致,这种细致,击碎了我的优越感。也许,他的思维并不如我敏捷,但是他的认真是我欠缺的。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各有所长。
我们到了四楼的舞蹈室,一群穿着舞蹈服的漂亮小姐姐正在上舞蹈课。他们发出由衷的赞叹,其中一个甚至跑去和她们握手。舞蹈老师带领学生们和他们围坐在一起玩起了游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带来了《谢谢你》的手语舞,他们认真表演,动作虽然简单,表情却真挚投入,“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歌声荡漾,经久不散。
一个同学跟我说:“你知不知道,他们可都是自闭症患者。”我心中一动,忽然就明白了特殊教育的伟大,能让这些孤独的学生学会展示自我,学会交流,学会融入人间,这才是最神圣的教育吧。
采风即将结束,我们往楼下走,之前那个畏缩的男生过来挽住我的胳膊,却依然沉默,但我知道,有些话不用说,心存善念的人自然能懂。



欢乐童年
□高一旅游1班 赵蕊蕊
辅导教师 赵 骏
无为市特殊教育学校和我们学校仅有一墙之隔,但直到今天,我才对它有所了解。
下午,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到我校参观、采风,他们穿着黄色校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向我们走来。他们的笑容感染了我,让我不自觉地高兴起来。
在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剔墨纱灯工作坊里,我们一起领略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濡须文化。他们睁着好奇的双眼,和讲解员积极互动,不断提问。在动手操作实践的环节,他们描绘出的图案虽然粗糙笨拙,但一笔一划在质朴的心灵和艺术殿堂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任何区别。
江婷是九岁女生,一年级学生。入学较晚,但是兴趣却很广泛。她说她喜欢的书是《三字经》,最爱的卡通人物是熊大、熊二,因为他们总是惩治坏人光头强。我仿佛看到了年幼时的自己,那样天真,那样无忧无虑,啊,真好。
一个男生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他总是回头看我,仿佛希望我去找他说话。我读懂了他的羞怯,更读懂了他的勇敢,走过去和他交谈。他说的话不太好懂,大概是舌头有些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因此选择沉默。我将纸笔交给他,他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陈荣。我觉得这个名字很好,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荣光。成长有快有慢、有早有晚,但永远都不会停止。
在四楼的舞蹈教室,我们和正在上课的小姐姐们欢聚一堂,做起了游戏。他们每个人都领到了礼物——一枚可爱的棒棒糖。陈荣坐在我的身边,已经完全放开了自己,他尽情地拍着巴掌,大声地欢笑。合影留念的时候,他比起了剪刀手,和我们一起大声喊起了“茄子”。
这个下午,我感受到了一种纯粹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