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山秋味 腌冬菜 初冬银杏黄 九华山古诗七首 父 亲
16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7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75期  下一期
腌冬菜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孙邦明 发布日期:2020-11-25 10:47:05

□含山县林头中学  孙邦明

  老广东味道,传统腌制的“六十日黄菜”,开坛金灿灿的色泽,令吾垂涎欲滴,蠕动起舌尖上的味觉,勾起儿时深秋时分母亲腌油菜的旧时光。
  深秋慵懒,年迈老人的特征。一场秋雨一场寒。仲秋播栽的苗种,被绵绵的秋雨和缕缕的秋阳滋养着,从细碎的泥土中钻将出来,抖落身上的草木灰,几天的家伙就在山畦里嫩绿了起来。白菜、菠菜、蒜苗和香荽葳蕤张狂,呼啦啦地一扫秋的萧瑟和枯黄。
  移栽的油菜苗,在垄上哼唱着古老的歌谣,像笑开的花瓣,簇簇的鲜活,在秋风的轻拂下摇曳荡悠。它们经历着深秋昼夜温差的历练,阴阳的交替,霜露的交融,肉汁变得更加肥美,特别宜作腌制的料子。
  匮乏年代,每逢秋冬,乡村进入秋后腌制冬菜的时光。备储几大坛,以度过江淮间漫漫的寒冬。腌菜,一门古老的传统手艺,在乡村妇女们的手里代代地流传下来。赶早一个秋高气爽的天气,菜畦上收割,一箩箩菜帮,两头荡千秋的压弯扁担,穿行于山道巷陌;池塘清洗,院落凉晒,一挂挂的茎叶,被轻盈地抛上老屋的瓦面和院落的矮墙上,像是把老屋和土墙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绿植。
  一夜霜降,晨曦里便泛起白茫茫的光泽。藏满旧时光的坛坛罐罐,洗净身体,倒立在阳下,沥干残水,准备吞下那些肥美的美味。这些美味,无须任何佐料,几大包粗盐就能腌制出天下最美的味道。煤油灯下,母亲额前白发舞动,大木澡盆中,食盐与菜茎叶被母亲双手来回地揉搓。随后便是高度的融合,融为一体之时,装坛压实洒盐,一层菜一层盐,白塑料皮封口系紧,搁置角落静待月光披洒发酵。
  许以时日,汁水漫出坛口,黄灿灿的油菜软和汁满,手拈嘴尝脆嫩酸爽,单吃酸掉你的大牙,也可百配百搭,风味各异。那年代,搭上五花肉,直接红烧,进口润滑,咸淡正好;搭下塘渠捉来的鱼虾混烧,加水成汤,正宗的酸菜鱼汤。反正这不起眼的腌菜,与荤素皆可配搭,都能让你下饭,吃得你酣畅舒服饱嗝。即使来年初春,剩下的“残羹”,还可“废物”利用,买几块作坊里土制的豆腐,也能烹饪出“十里飘香”的味美佳肴,开胃开心。
  时光荏苒,如今传统手工腌制的菜肴,越来越稀罕,而成为终日饱食荤腥的人们饭桌上争抢的“绝味”。然无论吃到哪,都吃不到儿时母亲腌制的那味那劲道了。也许是饱食久了不知“肉之鲜”,也许是那曾经的味道中深藏着一段“忆苦思甜”的旧时光,也许是越知足越令人愉悦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